司馬懿搖頭,眼神幽邃“天幕實在是一個變數,不得不防啊。”
晉武帝司馬炎皺眉,自語道“縱觀天幕一直以來的行事,都是以百姓為重,如今天下初定,天幕總不會為了曹”他咽下那個人的名字,“而再生事端吧。”
“應該說司馬家都走在破除迷信的最前線,生猛的厲害。”李一吐槽道“世人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可司馬懿告訴世人都是狗屁。
世人敬畏天子,可司馬昭告訴世人天子也是個屁。”
司馬懿
司馬昭
有人委婉道“倒也說話不用那么直接。”
“這對父子都是猛士啊,一脈相承的行常人所不能行的事情,破除封建迷信第一家,非司馬家不可。”
李世民頓時感慨萬千,可不是嘛,兩晉就沒有干人事的,如何從幾百年的亂世中把天下帶上正軌,這對他是個巨大的挑戰。
大漢從高祖高后到文景二帝才完成這個任務,他大唐又要多久呢
負責修撰晉朝歷史的房玄齡想起修晉史的難度就忍不住搖頭,要從十八家晉書晉史里面梳理出最接近那個年代的情況的史實簡直太難了,他感受都要頭禿了。
要知道自西晉滅亡后,這天下“誰是正統”這個大問題一直沒有統一意見。
要說茍且偷安于江南的東晉是“正統”吧,但他都偏居一地了,在當時,北方還是政治中心,理論上來講北方政權才更符合正統。
而不論是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還是氐族人苻堅統治的前秦帝國,甚至是偏居四川的成漢王朝,都有自認為“正統”的理由,但偏偏他們都沒能突破地域的限制,立國短短幾十年,就成為叛逆者或入侵者鐵騎下的“失敗者”。
沒有一個長期占據中原的政權,也沒有真正一統天下的帝王,兩晉十六國的歷史全都是混亂的,各有各的立場,關于歷史的記載也存在各自表述而又相互矛盾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去梳理晉史
晉朝,真的好煩啊。他面無表情的想。
“總之,曹丕雖然只當了六年的皇帝,但是依然頗為建樹,無論是終結四百年的大漢統治,還是對外的措施,都使得他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即便后來令人詬病的九品中正制,其實最開始還是發揮了它的作用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系,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東漢末年之所以那么混亂有很大一個問題就因為世家與朝廷的矛盾,這個另講,而曹丕在當時的情況下選擇九品中正制確實有其迫切的需求。
無論如何,作為華夏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又被使用了數百年,其歷史地位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九品中正制”曹操頓時來了興致,要知道他任用不少寒門弟子,跟世家的矛盾也挺大的,他兒子是怎么搞的
許多世家子弟也都好奇的看著天幕,期待他仔細講講。
陳群心思一動,難道是他正在構思的那個當真可行
“而曹丕的文學同樣不凡,與曹操曹植被稱為三曹,是建安文學的核心代表,這并不僅僅只是因為三曹位高權重,純粹是人家確實文學造詣極好。
說來也奇怪,當時世家望門無數,而曹家也不是什么名門望族,可愣是在文學上壓了那些世家子弟一頭。”
世家他們培養的是治國良才,而不是什么文人詩人
曹操很謙虛的笑了下,哎呀,子桓子健都不錯。
曹植抿嘴一笑。
“一直說三曹,都講了兩個,那就順便講講曹植好了。
在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父親兄弟一家子都是名人的情況,無論是三蘇還是三曹都是其中的典范。”
三蘇宋朝以后的人都眼睛一亮,蘇軾大大
想聽
“在三曹中,曹操“登高必賦”,苦寒行、蒿里行反映的是漢末動亂和民生疾苦,有著“漢末史詩”的美譽,像短歌行、觀滄海等這樣的詩作,則抒發了他的政治抱負與進取精神。此外還有一些游仙詩,如龜雖壽、秋湖行等,特點鮮明,率性而發。
而他的散文也沒有漢儒文章的迂闊空泛之氣,反而是率真自然,文筆簡約,被魯迅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