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搖搖頭,依然稚氣的聲音里卻滿是堅定,“您說我是皇帝,我不怕的。”他不能怕,因為他是大宋皇帝。
“大宋最后又出現了剛烈的君王與臣子,當時君臣流亡海濱,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楊太妃垂簾聽政,與臣下說話還自稱為奴。
可是每當群臣朝會的時候,陸秀夫仍端持著手板,儼然像過去上朝一樣,哪怕這種時候,他依然還想維護一個國家的尊嚴。
陸秀夫并不是什么多愁善感的人,可哪怕是他,在這樣的時候,也會不禁凄然淚下。
他只能用朝衣拭淚,可衣服都濕透了,左右的人為他所感染,無不悲痛欲絕。
當時群臣不是沒想跑,左右國家都滅亡了。
可是陸秀夫說“度宗皇帝有一個兒子還在,他該怎么辦呢。古人中曾有過僅憑借一旅即成就中興的,而我們現今百官都在,還有數萬軍隊,上天如果還沒想滅絕大宋,難道就不能憑此振興國家嗎”
于是與眾大臣共同擁立衛王。
至元十六年二月的一天晚上,當時天氣不好,宋末三杰中的張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劃乘機突圍。
但陸秀夫想到靖康之恥,他害怕被人出賣,或被俘辱,他死不足道,可難道還要讓皇帝遭遇徽欽二帝那樣的恥辱嗎于是他固執著不肯帶小皇帝上船。
后崖山被攻破,陸秀夫護衛小皇帝的船一起逃走,而張世杰、蘇劉義則各自逃生去了。
陸秀夫考慮到難以逃脫,于是將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自己背著衛王赴海而死,當時他年僅四十四歲。
在華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陸秀夫也是抱幼主壯烈蹈海、以死殉國的愛國丞相。”
李一沉重道“而彼時,和陸秀夫同榜中了進士的他的同僚文天祥也被俘虜,當時有人勸文天祥寫信給同僚勸降,他被數番威逼之下,寫下了過零丁洋。”
李一默了默,才緩緩開口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不如也。”李白低低一嘆。
那些很喜歡評論天幕所說的詩詞的人也都久久不語,這樣的詩,這樣的情景,還有什么點評的必要嗎
每一個看見這首的詩的人,誰能不動容呢
“文字是有魅力的,詩詞的魅力更是流淌華夏幾千年,刻入魂與骨。”
“當時元軍主帥張弘范看后也不禁動容,最后笑著將其收藏,竟然不再逼文天祥,而這首詩也因此保存流傳于后世。
厓山海戰后,宋朝徹底滅亡,元軍置宴犒軍,張弘范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皇上,不失宰相之位。”
文天祥含淚說“國家淪亡卻不能補救,作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懷有二心茍且偷生呢”
張弘范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降臣王積翁說“南人中沒有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于是派王積翁去傳達圣旨,可文天祥不愿意,便也不強求。
“當時元朝對文天祥的態度是,想殺了舍不得,想放了又忌憚他的威望怕他在地方起事,于是就那么僵持著,而文天祥始終不改其志。
要知道,元朝上到皇帝,下到朝臣都有很多人欣賞文天祥,如果文天祥愿意投降,功名利祿頃刻間就可以得到。
可是,世界上還有比功名利祿更加重要,于文天祥而言,那是氣節、是忠君愛國、是尊嚴、是他所熱愛的民族”
“最后,忽必烈召見文天祥,對他說“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賜我一死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