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放眼整個戰國時期,秦國可以說是有志之士最好的發展平臺,哪怕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至少秦國是真的能接連出明君,比起其他幾個連串的出平庸昏庸的的王的國家,秦國不要好太多。
而且秦國是眾所周知的渴求天下人才,最開始秦國是世人眼中的蠻夷之邦,是秦夷,那個時候是“辟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是列國開會的時候都不會叫上秦國的。
但是后來呢,秦國變法,廣開大門,吸納六國能人志士,最后一步步壯大,成為諸國中的霸主國,乃至最后統一天下。
這正是因為秦國不看出身,不在意身份,完全以功勞能力提拔人才的原因啊。”
“只要你有才,你就可以一躍而上,功名利祿盡在手中,例如范雎李斯這些青史留名的名人,都不是秦人出身,可是他們在秦國卻能大展手腳,做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
戰國時期,六國能人志士都忍不住心動,正如天幕所說的,秦國幾代明君,在本國潦倒的人去了秦國是真的有機會出頭啊。
而且秦國是最后的贏家,早去早經營啊。
雖然現在秦國是出頭的鳥,站在風浪頭上,很局勢有點危險,但是反過來想,富貴險中求啊,正是因為這樣的時間點,他們才更有發揮的余地嘛。
這波,可行。
“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才能誕生白起這樣的不世出的名將。”
“所以,大佬們,趕緊行動起來吧。
如果你認為自己有才而無明主賞識,那也不妨去秦國試試
秦國廣納四方英杰,絕對不會辜負你們的希望的。”
秦王嬴政臉上露出一絲笑意,如今他大權在握,正是意氣風發,劍指諸國的時候,再加上天幕這番宣傳,他何愁天下英才不來投呢。
是以,秦王看著李一的目光那是真的溫柔動人,也就是李一沒看見,不然不得發瘋為他哐哐撞大墻,任由他予取予求。
李一給親親陛下打完廣告,才心滿意足的轉回正題,“時機是非常恰好的,在這樣的大爭之世,秦國幸有白起,白起生于此時,于是互相成全,于是有了秦國的更大強大,有了千古名將武安君。”
“就如同我說的,在白起被封為武安君后,也意味著他已經達到人生巔峰,在爵位上已經升無可升了。
事實上往后哪怕是他打贏了長平之戰這樣擁有巨大戰果的戰爭,他已經沒有再升遷了。”
“商君所創立的軍功制總共二十級,對于大多數人只怕一輩子都是底層徘徊,少數能升到十幾級也很不錯了,但是對于白起來說,要升滿并不算難。
事實上,軍功制并非一開始就是二十級,二十級是始皇陛下統一天下后重新搞的,白起那個時候軍功制還是初始版本,只有十八級。
也就是說,大良造已經是軍功的頂峰,而這個巔峰白起在伊闕之戰就已經成功達成了。”
“說句額外話,大良造這個級別哪怕是秦國也只有商鞅、白起和公孫衍三人達成而已,其他人哪怕是王翦蒙恬這幾個有名的將領應該是沒有的,因為史書里面壓根沒有提到,如果有的話就應該是和白起這樣明確記下來才是。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良造的份量,真的不是隨便給的。”
“而在秦昭襄王時期,大良造已經是軍功制的巔峰,那含金量就更不用說了,而白起差不多在壯年就已經抵達終點。
于是后來白起對楚國大勝后才被封為武安君,有了自己的封地,因為在軍功制上他已經到頂點了,只有封君才能體現他的功勞,而這一時期封君其實和后來的徹侯也沒有兩樣。
當然啦,像韓信那樣心心念念的裂土封王是沒有的,畢竟戰國時期是最大的咖位就是王啦。
準確的說,白起這樣有自己封地的君,就是符合韓信的追求了。”
“爵位有了,封地有了,將軍一生所能追求的在這個時候白起都已經通通達成了。”
“也就是說在伊闕之戰和攻破郢都之后,身兼大良造和武安君的白起已經到達了爵位和榮譽的巔峰,哪怕止步于此也唯有王翦可與之相提并論。”
“然而,在白起的人生履歷上,卻遠遠沒有止步于此,在后面他還有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這樣的巨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