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非常有能耐的人,假如不是后來做錯了選擇,他理當是千古名相的第一人,畢竟后來者哪怕如蕭何、武侯、房謀杜斷等人就算同樣能耐,但是李斯輩分高啊,沒有辦法分個高低,自然只能按順序來排位吧。
可是偏偏他晚年邪門了一般,和趙高一起推胡亥上位,以至于葬送大秦。
你說他是名相吧,他的過錯是如此的明顯;你說他不是吧,他的功績也是擺著的,最后把自己弄得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生前身后名皆了了。”
李斯就很后悔,自己折騰一著,什么也沒有得到,反而傾家蕩產。
“話說回前頭,李斯在荀子那里學有所成后去了秦國,想要大展身手,他先是投靠了呂不韋。
但是投靠呂不韋只是李斯的一個過度而已,他看得出來眼下哪怕呂不韋權傾朝野,可是秦國是贏姓趙氏的天下,朝野不乏忠于秦王的官員,宗室更不是沒有力量。
秦國的天不會變,而呂不韋卻顯而易見的會老去,新王雖是稚虎,卻在一天天的長成。
于是他把呂不韋當成跳板,當上了官,有了接近秦王的可能。
公元前237年,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時間門點,往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并且打敗了叛亂的嫪毐。
此時的秦王政已經不是任人擺布的小兒,他雖然才成年,但是在公元前239年就干掉了叛亂的王弟,早有了自己的權勢。
看似一親政就奪回自己的權利,但實際上是這些年他一直在積蓄力量,如此才能在成年舉行冠禮后就摧枯拉朽的奪回一切,仿佛一切都很順利。
但如果真的這么順利,就不會是一年一亂了,公元前239年的長安君成蟜叛亂,公元前238年的太后寵信嫪毐叛亂,公元前237年的又驅除權傾朝野的丞相呂不韋一年一個的處理,有條不紊,始終把握住局面,但也不能掩飾這其中的危機。”
“人們常說嬴政是獨孤的王,趙姬是他的母親,卻為了別的男人和異母弟弟背叛他;
呂不韋本是他父親留下輔佐他的親信,卻想要架空他;
成蟜,他唯一的弟弟,本該是來自宗室的支持,也選擇叛亂,想要自己當王。
他身為秦王天然的優勢給他帶來了的助力,但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卻一個比一個還要狠心的向他捅刀。
他的道路是孤獨,但是無所謂,他一直都走在正確的路上,堅定不移的向前,那些拋棄他的人也被他所拋棄。
他們背棄他,但即便他們不幫助他,也無所謂,他還是一點點的把屬于自己的一切奪回來。”
“親政之后,他廣納四方,啟用各種人才,其中就有李斯。
李斯給秦王幾次獻策,秦王聽取李斯離間門各國君臣之計,對于六國,李斯還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并順序。
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史。
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門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李斯在秦國的官途走得很順利,可是人嘛,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天降人禍了,李斯順風順水的官路上也突然碰見了危機。”
“是這樣的,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因為怕被秦國滅掉,于是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
韓國的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
當然,這時候也誰不知道鄭國渠直接青史留名,成為后世寶貴的財富。
所以后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又發現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門諜來到秦國做賓客。
群臣就對外來的客卿意見很大,當然可能也是不想多了一堆人來搶肉吃,畢竟官位就那么多對吧。
總之他們就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
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也正是因此,才又顯出來了李斯的才智過人。
李斯在秦國的形勢眼看大好,怎么會想前功盡棄呢,于是他寫下一封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要知道李斯寫文章的水平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好,不但寫的好,還總能寫進嬴政陛下的心里。
哪怕李斯不是丞相,大概也能靠這手文章在青史留下姓名。
這樣的水準,自然是非常高的。”
秦始皇微微頷首,李斯那一手文章奏折確實不錯。
李斯也頗為自得,他這一手好文章,向來為陛下所青睞,沒想到連后世也贊賞有加呢嘿嘿,人果然得有點特長。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