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中旬,新創業影視公司總經理黃錫照帶著一只劇組,來到虎門影視基地。
林棋在影視基地內的新創業大酒店,跟黃錫照促膝長談。
“以后,影視公司逐漸把影視制作的重心,轉移到虎門影視基地吧!”林棋笑道。
“這個……很多劇組一聽到內地拍戲,就打退堂鼓。”黃錫照苦笑說道,“香港大部分的從業者,寧可拿的少一點,也更愿意在本地拍戲!”
“不配合的也不勉強!”林棋說道,“但是,公司的影視投資項目,70%要投資在國內。香港的劇組預算,不超過30%。實際上,普通的演員不來也罷,經驗豐富的幕后工作人員,才是關鍵。只要經驗豐富的團隊轉移到了東莞,用不了多久,這里就能建成比香港規模更大的影視制作中心!”
“但是……國內影視市場不成熟!”黃錫照猶豫說道,“名義上,內地的電影市場比香港要大的多,但卻并不是采取票房分賬制度,而是靠著賣電影拷貝來賺錢。所以,一部電影即使在內地有1億票房,但能拿到的分成,甚至比香港一千萬票房的電影都要低。”
要知道,國內的電影市場目前已經有幾萬個電影院,甚至比90年代和21世紀初最開始幾年的電影院數量都要多。現階段中國電影院線市場處于非常景氣的階段,一年的票房規模有二十多億元人民幣。比90年代至21世紀初,票房數據一度萎縮到10億元上下,自然要牛逼的多了。
但是,目前國內電影院,上映新片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電影院,根本沒錢買新片的拷貝,只會買一些廉價的二手拷貝。甚至,一些拷貝已經是十多年二十多年前的了,但依然會被很多不發達地區的電影院,拿來放映。
有些地方的電影院甚至競爭不過錄像廳,因為,錄像廳放的電影,基本上都是最近幾年的新片。而國內的電影院,放映的大不跟都是人們已經不想要看到的老片。
一些大賣的電影,新拷貝一般也就能賣幾百個。每個拷貝一萬塊錢計,電影制片廠在目前的環境下,賣500萬的收入,已經算是非常不得了的數字了。
當然了,賣拷貝賺500萬,并不代表電影數據真的那么差。比如,《少林寺》在國內是萬人空巷,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剛開始幾乎是一票難求。后來官方數據是5億人次觀看,1.4億元票房。當然了,這個年代的票房只存在瞞報,不存在注水。
這么火的電影,也并不是全國幾千個城市一起放映。而是僅制作了幾百份拷貝,一個城市放映完之后,拷貝被外地的電影院買走繼續放映。全國各地人民都看到《少林寺》,這需要幾年時間。
“要看的長遠一點,國內電影市場遲早是要院線制改革的。”林棋微笑說道,“屆時,電影票房能夠拿到的分成,必然保障。現階段,即使不考慮電影票房分賬,僅靠VCD影碟市場,國內就已經遠超過香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