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時間的談判結束后,談判雙方拿出了一份后續的善后收尾條款。
新創業電子集團,跟日本五大廠商,簽署了關于等離子產業的相關的公約。這個行業公約,大體上保證了,等離子產業聯盟廠商的利益。
與此同時,原本跟日本簽約的幾個省份的合約,也可以解約,并且不需要支付解約的賠償金。
日本廠商裝船還未運輸到中國的設備,則需要重新在海上,給設備找買家了。
過程的中損失,自然是是各大廠商自己承擔。
與此同時,林棋也做出了一個讓各大電視廠商都滿意的方案,就是等離子面板不斷的提價方案,未來三年內,新創業系出的等離子面板,價格只漲不跌!
與此同時,三年內新創業電子的等離子電視(不包括給NTV代工的電視機),將不對中國以外出口。與此同時,三年以內,日本廠商不得對中國傾銷電視類產品。
當然了,新創業系不對外出口的僅僅是等離子電視。
但是,其他的等離子屏幕,比如,電腦顯示器、街機顯示器、戶外大型廣告牌等等,還是能夠出口的。
拿到那份方案,幾個社長不約而同的松了一口,這場與林棋之間的戰爭,他們完完全全的輸了,而且還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但是,這些日本廠商,又是比較高興的,畢竟,不至于魚死網破!
進口了生產線的省份也都及時接到了林棋幫忙解圍的通知,他們此時竟然不知道該作何反應好,當初那么對待林棋,但是現在還是要靠人家林棋救他們,這事其實比當面打罵他們還要難受,人家林棋實在是太大度了,以德報怨。
否則,以新創業系的成本、技術,加上新蘋果的NTV的品牌價值,雙方結合起來,打起性價比和市場爭奪戰。
目前,日系廠商還真不占優勢!
這主要是怪85年的廣場協議,造成了日元匯率大幅度升值,地產價格不斷暴漲,破壞了日本制造業一向自傲的成本優勢和管理優勢。
要知道,日本戰后崇尚精耕細作式的管理優勢,能壓低10%的成本就不錯了。
但是,匯率升值一倍以,造成的薪酬體系和物價體系被破壞,至少讓日本廠商的的管理優勢,不足以抵消成本上升,所以,在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企業漸漸放棄了以往的性價比來獲得市場競爭機制。
但是,要知道性價比模式永遠是經久不衰的營銷方式,如果能維持高性價比,并且能有利潤,那么,任何廠商都不會輕易放棄這種有效易于執行的戰略。
正是因此,制造業的成本體系,已經被美國人強勢的破壞了,導致日本只能被迫適應,規則被改變之后的經營環境。
表面上看去,日本廠商在80年代利潤和效益都處于新高。但是,仔細分析一下,80年代的日本廠商的利潤、效益更多是匯率升值、地產漲價和金融泡沫等等因素造成的虛假繁榮。真實的情況,則是日本純粹的制造業的盈利和出口水平,甚至是持續低增長甚至,不少的產業的規模是呈現倒退狀態。
美國人挖的坑,至少影響了日本經濟幾十年。
站在經濟食物鏈來看,80年代的日本能坑中國,因為這時候日本的技術和資本實力比中國強,終于有求于人,并且盲目迷信,自然就被交了一遍又一遍學費。
美國能坑日本,并不是靠著花言巧語,而是更蠻橫,直接用槍指著日本的腦子上,表示,要錢還是要命。日本當然只能選擇割肉喂白頭鷹,犧牲一些經濟增長,向美國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