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些小攤經濟才起來,等以后更繁華一點的時候就可以收商業稅了。
當時李復還聽得一臉懵,因為商業稅這個概念目前還沒出現過,倒是有市稅跟外商稅,就這還是在梁國中后期提出來的。
因為梁國開國初期時百廢待興,開國皇帝朱淵主打就是一個鼓勵農耕,恢復人口,而且他雖然很體諒百姓疾苦,可卻也有局限性。
那會兒他覺得百姓就要在家里老老實實種地、生娃,有得吃有的穿就是最好的日子。他這人最煩虛浮,也討厭百姓不種田到處亂走,容易滋生安全隱患,于是很討厭商人。
商人走街串巷,各地奔跑,他覺得是不安分份子,于是嚴厲打擊。也就早就當時的商業極其不發達,那朱淵也就沒設置什么商業稅。
后來中后期,梁國內部是不太行了,可外部卻恰恰是烈火烹油,在燃燒盛世最后的光景。
加上后期的梁國皇帝,大多性子或者綿軟或者荒唐,但殘暴的確實沒幾個,于是商業反而發達了起來。
這時候梁國皇帝也發現農稅少了很多,于是就設定了市稅跟外商稅。市稅就是商人運送貨物到新的一城,入城門的時候要根據貨物量跟珍貴程度交一定的稅錢,而外商稅就是外族人來梁國做生意,做完離開之前還要額外交一筆。
可以說這種收法很粗糙,而且有的商人入城門東西沒賣光,出去還得交一遍市稅,反正主打就是一個亂字,這也導致市稅都快演變成搶劫了。下面的衙役、胥吏很喜歡借此撈一點,可真正能被收到梁國國庫的商稅則少得可憐,所以收市稅這一塊一直沒什么成效。
李復也跟昀哥兒說了這個問題。
他說商人狡詐,胥吏貪婪,商業稅是很難收起來的。
昀哥兒就又跟李復討論了一整天,最后還是把李復說服了。其實后面昀哥兒說的什么經濟、什么農業并行李復都聽蒙圈了。
后來心說好好,反正我要造反,但不是造反的料。我聽著你想法比我多,而且一套一套的,那就隨你去。
再壞估計也壞不到哪里去。
昀哥兒也說了,造反失敗他們就造船出海,在海外繼續造反,然后帶人再打回來。
當時一聽昀哥兒后路都想好了,李復只想說真是比他有出息啊。
話說回眼前,外面打得要生要死,隴縣這兒卻是難得的人間樂土。比如這做牢丸的小攤,第一天試探著擺攤的時候,昀哥兒就吃了一碗。
李府小公子都吃了,能不好吃
名人效應發動,于是之后來吃這牢丸的人絡繹不絕。這老板有次還準備了一大食盒的牢丸想送給昀哥兒,因為他想把自己的攤子改成昀哥兒牢丸攤,旁邊在支個橫幅掛上,然后上寫走過路過別錯過,李府小公子吃了都說好。
當天昀哥兒就笑呵呵地把一大食盒的牢丸收下了,還讓姜光拿回家讓潘大娘燒來吃。
這牢丸說白了就是餛飩。
也是自那時之后,隴縣的小攤經濟更加發達,同時滿縣城的人對昀哥兒也更加歡喜。
經濟發達,路上還有人隨意支個攤子講故事的。
昀哥兒現在都在故事里面了,什么神童巧賣牢丸或者李氏雙雄剿匪記等等,經過藝術加工之后,誰聽了都臉紅。反正李復聽不了,但昀哥兒能津津有味聽一天。
也因為以上種種,昀哥兒這么夸張地一路走,沒幾個人怕他,反而在幾步遠喊著叫他吃東西的,送他一些竹哨、編制的草螞蚱,甚至還有一些山里抓的漂亮小鳥專門拿來想送他。
昀哥兒雖然為了安全也不走近,卻還是咧著嘴笑得滿臉福氣,然后跟人揮手叫著叔叔阿姨說不用不用。
姜光看了也是不由會心一笑。
昀哥兒在練兵辦正事的事后,那說的話跟個大人似的,甚至比大人還要有讓人信服的能力。可玩鬧的時候,卻也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有的模樣。
有這樣的孩子,真是李氏之幸,當然也是他之幸運。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一路笑走,昀哥兒還沒找到鄭老頭,卻沒想到鄭老頭先遇見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