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天幕直播大秦系列秦二世而亡的視頻之后,扶蘇一直在想相關的事情。
比如說,他為什么被派遣到上郡去了
至于孔子這邊,孔子聽見天幕動畫里扶蘇所說的“諸生都學習效法孔子”
他又又又又迷茫了。
那些煉丹以求奇藥、制造怪誕邪說、禍亂百姓的方士,跟我又有什么關系啊
坑殺掉的那四百六十余名“犯禁者”,平時是在學習效法我的嗎而且我的那些書
不是已經被秦始皇燒掉了嗎
孔子注意到,“焚書”之事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而“坑儒”之事則是在其后一年。
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
公元前213年已經焚燒了詩、書、百家語,為什么在之后的公元前212年
還有“諸生皆誦法孔子”啊
孔子混亂,極度的混亂。
對于扶蘇的進諫,秦始皇十分生氣,于是將他派遣到上郡,監督蒙恬去了。
扶蘇原來如此。qq
這一段記載,來源于西漢司馬遷所著的紀傳體通史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關“坑儒”的議論與轉載,很多都是由此而來。但在這段通行的記事之中,難免也存在著一些疑點。
孔子是吧你也覺得有疑點
第一個疑點
首先是“坑儒”一事之中,被坑殺者“稱謂”的變化。這起事件源自于侯生、盧生等方士為秦始皇尋求仙人奇藥,因此獲罪之人應當是方士。
方士即方術之士,也即尋仙問藥、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的術士。在思想的流派上,這些術士其實與“道家”更為接近。
然而,在秦始皇大怒之譴責之中,提到的卻是“文學方術士”。文學之士,可以泛稱博學善文之人,也可以指稱儒學之士。但這里提到的文學之士只是一筆帶過,并無真名實姓。到后面,“文學方術士”則變成了“諸生”。
“諸”即為“多”,“生”即為學者、學生。諸生的字面意思是多位學者、學生,而在獨尊儒術之后,則往往用來指代學習經書的儒生。
正在聚精會神地聽天幕解說“坑儒”的眾人
等等剛才天幕說到了什么
獨尊儒術
什么獨尊儒術獨尊儒術是什么
他們是不是聽錯了
孔子啊獨尊儒術
是我想的那個意思嗎
他們來不及思考,只能暫且按下心中對此的震驚與不解,先聽天幕繼續往下述說。
史記秦始皇本紀的這一段記述,以“諸生”取代了原先的“文學方術士”,似乎讓這些人的身份變得模糊了。其淡化了“方士”,而突出了“文學”。
諸子百家,也跟隨著天幕的思路。
看樣子
后世之人也是覺得,這一段的記載似乎有些奇怪。其資料的來源,似乎是什么史書
西漢的司馬遷是漢朝之人記載的
他們看過秦二世而亡之后,已經知道在秦王朝覆滅以后的朝代是漢朝。
人為的記載,難免會有一些疏漏。
更何況,還存在著記錄之人的主觀因素、所處時代的客觀因素等等,有著諸多影響因素。
不過,后世之人似乎也有所探究。
他們雖然不知道后世之人的身份,但聽其敘述與解說,也是十分有條理的。
諸子百家,繼續全神貫注地聽。
第二個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