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聽到這里的時候。
有細心的人已經發現了,這句話里有著一個不曾聽聞的詞匯“印刷”。
什么是“印刷”
雖然不能及時理解,但覺得這也是一個關鍵。
好在歷史直播間的虛擬屏幕上開啟了提綱展示功能,同時還有即時的字幕。
他們得以將文字,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
他們也知道,正在記錄的人肯定很多。
那一面突如其來的光幕,橫亙于蒼穹之上,天下間的人基本都能看得見。
甚至非惟空間,在不同的時間里亦是如此。這天幕的出現,不受空間或時間的限制。
能掌握到“紙”的制造方法的人太多了。但至于能夠“掌握”多少,那就各憑本事了。
最好的情況,是這一時代都擁有了“紙”。
從掌權者到平民百姓,都能夠用上這種神奇而又先進的、用以承載文字的載體。
再次,就是流傳于達官貴人之間。或者說是需要一定的金錢經濟實力,才可以使用得上。
但也有一種可能。
“紙”的制造方法與使用,會被壟斷。
不排除,限制“紙”的生產與使用等等。
如果現在他們不努力記錄,到時候各家都不愿意拿出來分享,那錯過的可就太多了。
總而言之,不能等著別人去記。
因為這些方法雖然已經如此公布于天下,但發展到后面,也不一定會由此而流傳出來。
諸子百家紛紛仰頭,記錄天幕之人所言。
他們太需要后世的那種“紙”了。如果有“紙”的幫助,自家的學說一定能發展得更好。
他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思想與主張。要讓后世的人,能夠得到這些珍貴的傳承。
另外,他們隱約地意識到。
在這以后。
先秦的學術,必定會更上一層樓
與秦始皇、漢武帝、諸子百家他們相同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里的君主們
也都十分興奮地注視著天幕。
在他們的身邊,也與秦始皇那樣,早就組織了一批專門負責記錄天幕的人士。
只聽天幕上的“宋應星”說道
“我們先來說說紙料。”
“紙,有皮紙、竹紙。”
“用楮樹皮、桑穰、芙蓉膜等諸物制造的,稱為皮紙。用竹麻制造的,稱為竹紙。”
諸天萬界,眾位歷史人物如獲至寶。
皮紙、竹紙,以及它們的紙料。這是要給他們講述各種不同的“紙”的做法啊
而且楮樹皮、桑穰、芙蓉膜、竹麻,這些“紙”的原料,似乎也根本不是什么稀罕物。
他們應該可以造出很多的“紙”
只要掌握了制造的方法,恐怕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這種絕妙的、承載文字的載體了
不費吹灰之力。
就能進行一場巨大的變革
當是時,碧空光幕里,那位“宋應星”的天音如同天籟,落在諸天萬界眾人耳內
“精良的紙極其潔白,用來書寫、印刷、制作柬帖;粗糙的則成為火紙、包裹紙。”
他們再一次聽見了“印刷”一詞。
還有火紙、包裹紙
這些,都是什么呢。
他們來不及提問,或是在彈幕里尋求其他歷史人物的解答,而是一絲不茍地記錄下來。
就像學習的時候,先聽課再在課后答疑。
他們現在會向歷史u主“宮商羽”發私信提問等等,這位后世之人還不錯。
在大多數情況下,似乎也比較有耐心,經常會解答他們的一些問題。
至于這天幕上的“宋應星”
他們雖然不知道“宋應星”又是哪里來的,但還是十分認真地,聽著講述。
“我們所說的殺青,便是造紙過程中,斬竹去青,由此而得。”
“所謂的汗青,則是以煮瀝的環節而得名。”
“在造紙的過程當中,水分被炙烤而出,凝在竹面,如同汗珠。”
生活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的歷史人物們聽到這里,不由自主地點點頭。
這在他們的“竹簡”中也有類似的。
幾乎可以說是從“竹簡”里來的吧
所以“造紙術”的由來,應該也與“竹簡”頗有關聯,畢竟它們的原材料也挺像的。
“接著我們說說造竹紙。”
眾來了來了
萬眾矚目,期待已久,造“紙”的方法來了
只聽天幕上的“宋應星”徐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