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年,李悝為魏相。
他頒行“盡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謹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
自從水碓、筒車等工具的出現,他們魏國農業的發展,踏入了一個嶄新的層次。
伴隨著對煉鐵、煉鋼的支持,魏國民間的鋼鐵行業,也開始興盛起來。
于是,需要用到鐵制組件的曲轅犁,也開始逐漸出現在平民百姓的農田里。
這時候的李悝,還并沒有完全滿足。
現在只是這些農具的使用,減輕了農人勞作的負擔,但土地的產量還是個問題。
他認為土地的潛能,還沒有被激發出來,每畝土地,應該要產出更多的糧食。
對此,李悝提出“盡地力”的主張。
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竭盡每一分地力,讓每一畝地,都能種出更多的糧食。
李悝希望大家治田勤謹。
治田勤謹,每畝土地將增產三斗。
不勤謹,則減產三斗。
如果是方圓百里、可以墾田六百萬畝的土地,糧食總產的增減,會達到一百八十萬石。
這幅度,大約是十之二。
對于他們來說,這已經是非常驚人的區別了
戰國末期,趙國。
荀子在看見水碓、筒車、曲轅犁的興起過后,同樣也思考到了這個問題。
雖然他們現在,已經擁有了非常厲害的農具,但是土地的產量,依然沒上去。
荀子跟李悝是一樣的想法。
如果大家都能好好種地,就能畝產數盆,一年收獲兩次。
他們多抱有一種“廣種不如狹收”的想法。
盲目地多種,不如少種多收。“寧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
卻不知,后世的土地糧食產量如何也是他們的這種思路嗎
這一天,李悝與荀子看見了光幕。
自古以來,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國古代農業的單產,比西歐古代與中世紀高得多,生產率也達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李悝情不自禁地往天幕的方向走了走。
他們的農業生產率,居然達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這么猛的嗎
李悝先前自然也與秦始皇、漢武帝他們一樣,已經看見過世界地圖。
他看的是,戰國初年的版本。
李悝已然見識過世界的廣大,而他所在的魏國不過是恒河一沙、滄海一粟。
沒想到,他們的生產率竟然是最高水平
雖然天幕所說的“古代”表示的時間太過籠統,但這已經足以震驚絕大多數人。
他們也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至于西歐那是西邊的歐洲還是什么
有一部分人隱約地記得,之前他們還有個什么東西,似乎是領先了歐洲很多年。
秦始皇朕復習了。
曲轅犁的普及,讓我們在耕作、農具方面達到了鼎盛的時期,領先了歐洲。
漢武帝朕也復習了。
技術方面,足足領先歐洲近兩千年。
越國,越王勾踐看見天幕上,飄過后世秦皇漢武兩位皇帝的白色半透明彈幕。
勾踐我靠你們怎么都知道
寡人怎么不知道
你們手下人記錄得這么全嗎寡人的筆記本里為什么沒有文種你干什么吃的
文種咱就是沉默jg
文種思考了很久,終于決定連夜學范蠡同學跑路,他以后不再跟著勾踐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文種怕了
眾人在不同的時空里,懷著各種各樣的心情,看向碧天之上的玄奇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