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許部長他們也相信,只要夏國能夠成為國際學術圈的核心,只要最重要的科技成果在夏國不斷涌現,遲早有一天學者們會為了科學去學習中文。
天工期刊的中英文版本就是這樣一個陽謀,雖然有英文翻譯版,但永遠不要懷疑真正有學術追求的科學家對科學的執著。
眾所周知,翻譯不是那么準確的,如果是文學作品,翻譯作品有時候甚至等同于翻譯者用另外一種語言把原來的故事重新寫了一邊,至于重新寫了一遍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翻譯者加進去的私貨,那可能就只有翻譯者本人和閱讀過原文書籍的人才會知道了。
文學作品尚且如此,講究準確性的科學論文更加不能容忍翻譯上的任何差錯。
為什么夏國的學者都要會英文,至少自然科學領域和數學領域的都要回英文,因為主流科學界是用英文寫論文的,學者們往往每天都要閱讀相當多的論文,這些論文他們不可能都讓人先幫他們翻譯出來,實際上科學論文想要翻譯的精準要求也是很高的,至少翻譯者本身也要有一定的學術素養。
有多少翻譯能達到這樣的要求呢
達到這樣要求的翻譯一天能翻譯多少論文呢
這樣的翻譯薪資要求又會有多高呢
這些都是對科研來說不必要的成本,唯有學者們自己能夠熟練地讀懂英文論文,才能夠這樣的困境。
更何況,即便真的有學者有條件能夠用得起這樣的翻譯,科學家天生的質疑一切的精神也會讓他們在心里產生一個疑問,翻譯者翻譯出來的內容,真的是完全準確的嗎
現在換成外國的學者也一樣,當他們看到英文版的論文,確定了論文了極大價值之后,他們就很有可能會開始懷疑,由翻譯而不是原作者翻譯的論文翻譯版是否準確,在學術論文中,有時候哪怕是一個微小的數值、概念、語義的偏差,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這樣一來,為了能夠讀懂論文的原文,可能就會有一部分的學者選擇去學習中文。
當然,短時間門內這樣的人可能不會有很多,因為他們需要閱讀的中文論文并不多,更可能的是他們可能會找一個會中文的學生來幫忙,比起不了解的翻譯,學者們對自己的學生會更信任一點。
但只要天工能夠持續不斷地產出高質量的論文,外國學者們遲早會為了實際的需求去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能夠成為國際知名學者的人,大多數智商都不低,雖然中文的學習難度比較高,但對他們來說也只是一門語言而已。
如果一切按照預期的發展,不管是過程,還是結果,對夏國都是有利的,即便事情的發展超出了預期,對夏國來說也沒什么損失。
這是后話,現在拿到天工期刊的學者們并沒有想那么多,首先吸引他們注意的是期刊的封面文章,古景耀特意為了天工寫的論文,標題是“關于空間門折疊技術的一種理論模型”。
空間門折疊技術也就是人造蟲洞,在星際時代已經非常成熟了,哪怕是小國家都可以熟練應用,只是技術水平的高低區別而已,但古景耀的論文自然不可能照抄星際對空間門折疊技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