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們看著古景耀的單位寫著的是京華大學,不由再次皺眉,他們當然知道京華大學,這些年京華大學在國際上的排名也一直在上升,每年都有不少重要的科研成果,他們對京華大學的一些學者的名字也很熟悉,但古景耀這個名字他們確定沒有聽說過。
不過就像當初常溫超導的論文發表之后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確信迪某人就是個騙子,卻還是認認真真閱讀了迪某人的論文,不少人還去做了重復試驗一樣,這種重要的論文不管到底靠不靠譜,還是值得看一看的,萬一是真的呢
而且搞科學,講究的是務實求真,講究的是有理有據,不能憑感覺做事,即便你很確定一個東西是假的,你也得有理有據地做出123點它是假的的理由,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翻開天工之后,第一頁就是刊首語。
“天,在中文語境中有很多種含義,天工的天取的可能是最大的一種。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相關的詞語,比如我們將基因帶給我們的特征稱為天生的,我們將自然災害稱為天災,在這種時候天似乎就是人類行為干預之外的一切。但天又不是那些具體事物,如果一定要給天下一個定義,從科學上來說,我認為應該是世間門的一切規律。
那么所謂天工,便是這一切規律所塑造出來的一切,包括宇宙的誕生、恒星的演化、星系的運動,也包括氣候的變遷、滄海桑田的變化,更加包括生命的出現、食物鏈的平衡、人體的奧妙。所有這一切我們歸類于自然科學的東西,都是天與天工。
天工的創刊,旨在探索發現利用世間門一切規律,所謂人法天便是如此。”
對刊首語的翻譯之中,實際上有些詞并沒有翻譯,比如“天”并沒有翻譯成任何一個英文單詞,而是直接用了中文拼音“tian”,天工的翻譯也是如此,還有人法天也沒有翻譯。
實際上天工這個刊物的名稱也是沒有翻譯的,英文版本的天工用的刊物名稱直接就是tianng。
很多時候因為語言本身的不同,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很難做到信達雅,強行翻譯并不是不可信,但大家討論之后覺得沒必要,于是干脆就用了道教界的普遍方法,重要名詞直接不翻譯。
順便吐槽一句,道教為什么這些年一直積極在海外傳播雖然有了一些成果,卻一直無法和佛教等其他宗教比肩,固然有很多其他原因,這種高冷的態度無疑也居功至偉,即便是翻譯過的經典或者通俗介紹,外國信徒依然要面對一大堆根本看不懂的詞匯,而深入學習之后還會發現不僅必須學中文,還必須學文言文,當時就崩潰了好嗎
當然,學術語言還是道教經典還是不一樣的,學術語言講究的就是一個簡單直白,重要的是把事情描述地清清楚楚,就算你想不開要在論文里秀語法、秀文學素養,學術期刊的編輯也不會欣賞的,要秀文筆建議去投文學刊物呢。
這段刊首語對夏國人來說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地方,但外國人看到就有些不是很透徹了,這也是文化環境不同造成的,里面用了很多中文特有的詞匯,對中文了解不深的人確實會有些迷糊,但大概意思還是能明白的。
更加引人注意的是這段刊首語的署名,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刊首語的署名還是古景耀。
不知道古景耀的人對他不免更加感興趣了,能夠被刊物邀請寫創刊的刊首語的人,肯定不能是一般人啊,這也讓他們對古景耀的那篇論文有了一些期待。
在外國學者們開始閱讀古景耀的論文的時候,京華大學里知道古景耀的人看到期刊的第一反應就是古景耀不在學校的這段時間門到底都做了什么,為什么都能被天工這樣的刊物邀請寫刊首語了而且他不是學材料學的嗎為什么寫的論文居然是理論物理學的
材科院講師們的大辦公室里,有一個人小聲嘀咕道“會不會不是我們知道的那個古景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