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時隔四十年才找過來也是有原因的。
林母當時彌留之際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丈夫以后可以將長子給尋回來,臨死之前嘴里在喊的都是長子的名字。
當時做下那個決定也是迫不得已,林父對長子又何嘗沒有感情呢他自然也是想要再將長子給尋回來的。
只是這并不是嘴皮子上下一碰就能辦到的事情。當時是將長子賣給人家的,后面要是去再找人家要回來,肯定也是要給錢的,人家肯定不可能幫他們白養的兒子,他們一要就還回來了。
所以林父必須先掙錢,不管是路費還是贖回兒子都是要錢。
因為當時發生大災荒,他們家鄉那邊受災尤其嚴重,其他的鄉下地方雖然沒有他們家鄉那邊情況那么嚴峻,但糧食也不多,自己都不夠吃呢,見到他們這逃荒的隊伍走過來的時候,也怕他們暴動搶糧食,村子里的人都是拿著武器防著的,不讓他們進村。
城里有糧食,而且城里的有錢人也多,他們只要能進了城,就算是乞討也能有條活路。
只是城里當時是軍閥還有洋人政府說了算,壓根不讓他們這些災民進城,于是林父他們那些逃荒的人,只能一路往南邊走,去找到能活下來的地方。
后來不知道走了多久,終于走到了b省,林父和幾個一起逃荒過來活下來的人選擇進城,在他們眼里,城里就算再怎么難,就算遇上了災荒,肯定也是有一條活路的,總比在鄉下種地好。
只是城里的生活也難,林父在碼頭扛大包,只能勉強養活自己和兒子,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父子倆窩身在橋洞,更別提攢錢回去h省那邊找兒子了。
接下來幾年的日子都是只能維持溫飽,攢下的錢好不容易租下了一間幾平米的房子有落腳點,不用在橋洞下面挨餓受凍了,但去尋兒子的路費還有贖回兒子的錢卻還是沒有著落,只能繼續推遲著。
后面林父終于趁著廠里工廠招工,進了工廠當鍋爐工,日子好了起來,但這個時候每個月掙到的錢只能讓他跟兒子不再受餓,可壓根攢不下多少錢,更別說那個時候林父和林建剛父子倆每月就指著鍋爐工這份工作賺到的錢維持生活,沒了這份工作,爺倆就要去喝西北風了,所以那個時候就更不可能辭去工作跑到幾個省之外去尋兒子了。
而等到林建剛終于長到十七歲,也找到機會進廠當工人了,家里多了一個賺錢的人,而且這些年也攢下了一點錢,林父決定去尋長子了,但偏偏在這個時候林父的身體出了問題。
原本在逃荒的路上就已經傷了根本,后面又是扛大包又是當鍋爐工,全都是極其累人耗精力的活,那些年能熬下來全靠還有個兒子得養,一直咬牙堅持著,等林建剛這個兒子終于立起來了,林父也終于能歇一口氣了。
但沒了那股勁,林父的身體也撐不住了,以前積攢的各種傷病都一個勁地爆發了出來,開始臥床不起了,于是家里那幾年好不容易攢下的錢又都花在各種藥上,也幸虧林建剛這會有了工作,要不然林父連藥都買不起,不過因為這個,尋親的計劃就繼續不得不擱置了。
這一擱置就擱置到林父去世,而林建剛自然也是想完成父親的遺愿,去尋回大哥的,只是他先是進廠跟父親一樣當鍋爐工,后面遇到了機遇進了b省城的運輸公司當長途司機,工作是怎么都不能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