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知青下鄉插隊在何家村還是頭一回,而且這些還都是城里的學生,村里人新鮮的不得了,何成文帶著媳婦兒閨女回家一趟,只待了一天,就聽了一兜子關于知青的事情回來,上回過來喬家送魚的時候,聊天順口就把這些事情跟姑姑姑父說了。
何英英聽完這事,其實也沒怎么驚訝,他們筒子樓里有四五戶人家的孩子已經在半個月前下鄉走了,當時還是大卡車接走的,就算去再遠的地方,半個月也肯定是能到了,所以何家村那邊到了第一批知青,也挺正常的,她估摸著后面估計還會再來,畢竟她感覺上山下鄉這事兒一時半會兒也結束不了,就連他們街道這邊都已經在做第二批下鄉人員的登記了。
第二天,沈以南凌晨四五點的時候就去了紅星公社那邊,他從他爸那里知道了那幾位爺爺下放的村子在哪,再加上他爸也早就去過,還給他畫了一個簡陋的地圖,跟著地圖上面的路線走,沈以南并不覺得自己會迷路,好歹之前和幾個堂兄弟也是被大伯,二伯扔到部隊里跟著訓練過好幾個寒暑假的,最基本的偵查認路,他還是沒問題的。
到了那邊天已經有快要亮的趨勢,沈以南也就只能趕緊把那些東西都交到幾位老人家手里,然后把爺爺要他帶的話也都仔仔細細地交代了一遍,然后才放心離開。
接下來他還準備去何家村那邊看看,反正都大老遠跑過來了,就這么回去也沒有事情做,倒還不如提前去看看以后插隊的地方。
鄉下每天上工的時間很早,五點就已經吹哨了,干兩個小時才會回家吃飯,沈以南他到何家村的時候,正好趕上了生產隊的社員去上工,路上的人實在不少。
對于何家村的人來說,沈以南絕對算得上是生面孔,而且一看穿著,就不像是鄉下人,絕對是城里來的。村里那些才來一個多月的知青,倒是也有人跟沈以南這個陌生面孔穿著打扮差不多,但是大家也不會把沈以南當成知青,村里那二十多個知青,早就被認熟了,走在路上,大家連那些知青的名字都能叫得出來,這會兒是絕對不會誤認的。
因為這個年代不管到哪里都要有介紹信,見了陌生面孔,基本上都會上去問詢,查戶口更是基操。
“你是哪里來的到我們村里做什么”何大隊長聽到有人說村里來了個陌生面孔,就順路走到這邊盤問了幾句。
“我是省城來的,到何成文家走親戚,我家跟喬家也認識。”沈以南一邊掏出隨身帶著的介紹信一邊說道。
他這會兒敢這么說也是提前做了準備的,身上還帶著何姨的手寫信,反正要是村里問,就說是何家親戚,到時候何家人也不會拆穿。
何大隊長看了看那封介紹信,發現并不是什么盲流,而且還是省城鋼鐵廠的,看到這里,他對這個少年的說辭就已經相信了,要說他們村對城里的哪個工廠最熟悉,那肯定是省城的第一大廠鋼鐵廠,喬家一家人都在那里工作呢,何家也是,有三個兒子都是鋼鐵廠的工人,村里也有一個也是鋼鐵廠的。
這個少年既然能拿出鋼鐵廠那邊的介紹信證明身份,那么跟何家、喬家兩家認識自然也就作不得什么假,于是何大隊長還很熱心地說道“看樣子你應該是第一回來我們村走親戚吧知道了他們家怎么走嗎用不用我找人給你帶個路”
沈以南假裝有些羞澀地說道“我等一會兒再去吧,要是現在過去,叔叔嬸嬸他們肯定要留我吃飯,現在先在村里逛一逛,等過了飯點我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