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嘉嘉下午放學一回到家,就和家里人說了展覽會的時候要做志愿者的事情。
家里人對此也都挺支持的,也沒想著讓她去鍛煉什么能力,就是覺得這樣的場合去了也能長長見識。
喬竹芳還笑著說道“咱們省現在辦這個出口商品包裝裝潢展覽會,規模還算小的了,首都那邊還要舉辦羅馬尼亞工業展覽會呢,展覽會結束同期還會舉辦將近七十個技術座談會,你爺爺馬上就要去首都參加那個座談會了,要去半個月。”
因為首都出差這事,喬秋生今天還在廠里加班了,廠里正在開會說這件事情,這次去首都,將會是沈興國這個廠長親自帶隊,至于鋼鐵廠這邊的事情,就暫時交給五位副廠長解決。
喬和平聽了也跟著說道“從今年四月開始,咱們國內外交這塊就越來越放開了,先是主席指示,允許外國人到咱們國家旅游,還有旅游局的人專門接待,沒多久旅游就更放開了,報紙上說的是叫打開民間外交路線,那些外國普通人都能到咱們國家旅游了,更別說那些探親的華僑了,現在形勢也不像之前那么嚴了,都開始歡迎回國。
展覽會也是首都那邊打頭,全國各地都開始辦了起來,從四月份開始,咱們省城就出現了不少外國面孔。
這次咱爸去首都那邊,那技術座談會里面肯定又會出現不少外國專家,跟五幾年的那會兒估計差不多。”
喬嘉嘉對這段歷史也了解一點,不過她只知道七二年建交之后外交形勢才終于好轉,沒有想到原來在真正的歷史中,72年正式建交之前,國家在對外方面就已經放開。
何英英也點頭感慨道“外國人的確是多了很多,上個月我去百貨大樓那邊買布料的時候,還遇著一個外國人跟我問路,幸虧我會幾句英語,要不然人家問路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該說什么。”
喬家一家都是會英語的,最開始只有喬秋生一個人會,很多進口機器都是外國,所以對于那些外語喬秋生是很重視的。
德語喬秋生是還沒解放之前當學徒的跟著德國人學的,而英語則完全都是自學的,兒子喬和平是廠里的裝配工,平時要經常和那些機器打交道,喬秋生早些年對兒子喬和平的外語就很抓了,雖然還不到對話特別流利的程度,但是至少那些說明書還有外國機器資料都是能看懂。
爺倆會了之后,晚上沒事的時候又都教了媳婦,喬竹芳和何英英婆媳倆也都是會幾句外語的,不過還是英語比較熟練點,收音機里前些年大運動還沒開始之前,經常會播放英語節目,德語幾乎沒有。
之前海外關系比較敏感的那段時間,雖然一家人的成分沒問題,會外語這事也都是自學,能找得到緣由的,但對外也不會輕易提起,畢竟當時大部分的人都視外語和外語書籍為洪水猛獸。
也就是現在形勢終于放松了,何英英在路上遇到外國人才敢指路,要不然她肯定是裝作聽不懂,直接蒙混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