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招也被學了去,現在內務府上下幾乎人人腰間都懸著筆墨,以備主子吩咐什么復雜的事兒,
從袖子里就能掏出來奮筆疾書。
從漕運碼頭回來以后,胤初便想去鄉野轉轉,看看田畝、農舍,他想知道京城周圍的老百姓過的什么日子,往后到了江南,才有個比較。
隔天一大早,胤初便穿上了不知德柱從哪兒買來的藍色粗布短衫,下頭是同色的褲子,腳上黑色敞口布鞋,腰間勒的褐色粗布腰帶。
太子爺穿上這衣裳,硬生生有種假冒地主老財之感。程婉蘊見了笑得直打跌,太子爺穿這樣的行頭,實在太怪了。
太子爺在程婉蘊看來并不白皙,但在老百姓里頭又屬于一眼就能看出來的白,大清真正的平頭百姓,全都是黑黃黑黃的,而且因為地都是壓實的黃土地,灰塵其實是很大的,整日在外頭討生活的老百姓是不會有一張干凈的臉的,甚至衣裳也不干凈。
最突出的就是,太子爺手腳干凈、唇紅齒白,清朝已經有了豬掠或牛毛做成的牙刷,用上好的精鹽、姜汁、木律、槐角子、荷葉做成的“牙粉”刷過牙后,還要用上好的茶水漱口三遍,所以宮里的貴人們都有一口健康的白牙,和做飯都不舍得放粗鹽的老百姓又有了鮮明的對比。
真正的老百姓,很多四十歲都不到就掉光大牙的都很常見。
“二爺,咱穿這樣的衣裳反而比不穿還
要打眼。”太子爺見過真正的老百姓么程婉蘊進宮前是見過很多很多的,甚至歙縣作為是徽州府治所在地,而徽州作為程朱闕里,已經在民生救濟方面比別處優越,但依舊能見到饑不果腹之人,她微微嘆了口氣,不如還是穿長衫吧,打扮成士子、秀才,倒比裝老百姓要好得多。”
胤極自己也覺著渾身別扭,更令他感到赧然的是這粗布衣裳也是簇新的,但他自打娘胎出來便是綾羅裹身,從沒碰過粗布,這剛穿上就磨得后背發紅了,甚至起了紅點,很不自在。于是聽從程婉蘊的話,默默將衣裳脫了下來。
程婉蘊卻覺得太子爺有這份心就已經很好了。要知道康師傅之前兩次南巡,可從沒有“微服”過。康熙南巡政治意義濃重,根本目的在于穩定江南、鞏固統治、維系民心。清朝入關時,江南是反抗最為激烈的地區,所以才會發生“揚州、嘉定”那兩件慘案。
因此康熙二十幾年的兩次南巡,他都要聲勢浩大地出行,就是要讓江南文人士大夫都看到他,他要籠絡的也只有“上層”思想領袖。雖然他也關懷民生、考察吏治,終究沒有自己親眼去探查過老百姓生活的真相。當時滿漢矛盾尖銳對立到什么程度呢康熙那樣驕傲且“滿洲”的人竟然放下身段去拜謁祭掃了明孝陵,并下旨修繕,還特別增加江南地區科舉名額、臨時增加科考場次,用盡了懷柔手段,向江南表明了化解歷史積怨的決心。
江南穩住了么程婉蘊不知道,她聽說這一次,太子爺到了江南也得去祭孔子、岱廟、禹陵,向天下宣告自己作為儲君也將接受漢家儒學文化,表明大清不僅是滿洲令主,更是天下共主。不過這些都是到揚州之后的行程了。
到揚州之前,太子爺都是“自由”的,而他選擇了老百姓。
程婉蘊知道他是因為見了碼頭上垃船的纖夫生出的想法后,她看著太子爺的背影都覺著他高大了幾分,她很想謝謝他,因為八旗旗民是不用做纖夫的,那些苦難深重的都是漢民。
太子能看見漢民的苦,她心里加倍地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