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大媽大爺也是上網常客,瀏覽新聞段子什么的,常見的梗還是懂一些的。
“華夏那么多重名的人,聽過實屬正常。”余然兒臉不紅心不跳,繼續包湯圓。
“同學你戴著口罩干嘛,明明很可愛啊,為什么要遮起來?”
“我臉有刀疤,很難看的。”
這話一出,幾位大爺大媽心里堵得慌,這孩子怎么凈是愛堵人呢,真郁悶。
老大爺大媽提著湯圓郁悶地走了。
妹妹和蘇圓圓都呆了,怪不得余然兒戴口罩,問一個堵一個,被別人記住模樣還真不好呢。
余芊見此,也戴上口罩。
蘇圓圓無語,“你也戴口罩干嘛,沒有大媽朝你搭話。”
妹妹勃然大怒,跺地板嬌喝道:“不說出來會死啊!”
“然然你還有口罩有么?”
“右轉一百米的藥店有。”余然兒右指一個拐角。
蘇圓圓眼睛一亮,一路小跑進藥店,買了一副口罩回來。
“我說你們有毒吧,別膈應人,會沒人買的。”余然兒擔憂道。
“沒事,晚上不是還有你彈唱鎮場子么,怕什么。”蘇圓圓無所謂道。
余然兒不知道說什么好,一個上午的時間,路過的大爺大媽興奮地來,郁悶地走。
來咖啡店喝咖啡的年輕一輩則沒有影響,因為他們沒興趣對別人刨家問底,即問即買,十幾秒鐘的事絕不拖兩三分鐘。
三人從九點多一直包到中午十二點,約三千只湯圓,蘇圓圓賣出三百多只,余芊也是三百多只,余然兒同樣如此,三人銷量總和一千零六十多只。
由于三人分坐三片區域,客人也被分成三流,余然兒總不可能叫喚著先買我的,只好先寄放在嬸嬸這里賣,晚上再來看銷量。
由于元宵節不屬于法定節假日,當天又是星期四,余然兒三人都請了半天假,下午必須回課堂上課。
直到下午放學回家吃飯,余然兒一行人直到七點多才回嬸嬸的店鋪,得知湯圓只寄賣了四百多只。
分攤下來就是一人一百多只。
接下來余然兒還要賣五百只湯圓,任務有點重,所幸晚上出來閑逛的人很多,一對對情侶或休閑人士走進咖啡店,帶來一些額外流量。
余然兒背著吉他,臉戴口罩,頭戴藍牙耳機,往路邊一站,緊跟著咖啡店的音箱響起兩聲蘿莉萌音。
“嗯,哼。”
這兩聲不僅吸引了咖啡店里的客人注目,路邊人也注意到這個妹子。
因為她從黑色的琴盒里掏出一把吉他。
要知道大街上亮出吉他的妹子可謂是少之又少,雖然這里沒有聚光燈,大家卻不自主地看向她,期待著她的歌聲。
可她沒有唱歌,反而有兩個女生搬出一張白桌,從店里搬出一盤盤的湯圓,約有一千五百多只,吉他女孩的背后則豎起一張海報,寫著鮮明的大字——手工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