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歌聲,這調調,再次淌入心房,毫無預兆!
“這首民謠我沒有聽過,一定是她沒錯。”
何姐自語著,紅著眼睛擠進人群,不顧大媽大爺的抱怨,終于看到黑暗中的少女,她一如既往地戴口罩,拎著一副吉他,坐在高凳上閉眼彈唱。
只是這一次沒有頭頂路燈照耀,十米外的咖啡店燈光照到余然兒身上,僅有模糊的身影。
她不刺眼,卻比頭頂的月亮還耀眼。
“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
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
歌聲如此深情,琴音如此動人,何姐已沉入余然兒描繪的那個成之都。
她沒去過成之都,也不知道那里不否有一條玉林路,但這并不妨礙她向往那座城市,并體會余然兒歌聲里傳達的意境。
歌詞不在于有多美,而是歌詞里的真實質撲打動了她。
當然,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歡,有的路人停下了腳步,靜靜傾聽,也有的人看都不看一眼,完全沒有共鳴感。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留下的那批人都感動了,在余然兒彈完成之都后,啪啪的掌聲如雷鳴般響起。
“好樣的,再唱一次!”
“再唱一次!”
“求再唱!”
現場一度火爆,請求再唱一次的呼聲愈演愈烈。
“那個……這里面有我親手做的手工湯圓,請大家支持一下,謝謝!”
手工湯圓?
街頭唱歌?
經余然兒這么一說,觀眾里面有大半人去買湯圓,有的人就算家里已買有兩袋湯圓,也要支持一次。
他們不為別的,只為了向她的《成之都》致敬!
這年頭出來賺錢的也不容易,賣湯圓還得親自上場唱歌,不支持一下實在對不起別人的勞動成果。
余然兒看到買湯圓的人多了,心里松一口氣,再次唱一回成之都。
曲詞都很簡單,觀眾們聽第二遍時已能跟著輕哼曲調。
何姐則拿出手機,錄下這個場景。
這歌并沒有給人特別驚艷的感覺,但民謠就是這種淡淡的調調,樸實無華,慢慢地烙進別人心里,給予人無窮的回味。
不必喜歡里面的所有歌詞,僅僅一句“讓我感到為難的,是掙扎的自由”便觸動何姐的心弦。
不知不覺中,何姐的眼眶已濕潤。
她出門在外路演,賺錢,不切實際的歌手夢,何嘗不是一種掙扎的自由?
“何姐,你怎么哭了?”
“我沒哭,只是眼里揉進沙子。”何姐用衣袖擦拭一下,把頭扭到另一邊,只是眼眶紅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