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邱翠萍要和馬小玲多說說話或是去吃個飯,簡璐幾人買完東西準備先回去,誰知道,邱翠萍竟然也開口要走。
“我們還得回去學習,就先走了啊。”
在隔壁師范大學念書的馬小玲有些遺憾,“行,那下回我再約著敘敘舊啊。”
簡璐和孫尚美聽到這話對視一眼,覺得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邱翠萍竟然說要學習
邱翠萍當然沒有回去學習,這人回到宿舍把買的吃食鎖進柜子里就收拾著出門了。
孫尚美覺得這才對了,這是她認識的邱翠萍。
不過,邱翠萍不再出幺蛾子,宿舍幾人覺得日子都好過了,慢慢地又恢復了和諧的相處氛圍。
期中考試結束后,學校星期六下午多出了半天假期,簡璐和孫尚美以及宋桂蘭去參加詩社的活動。
今年,h市兩所大學的詩社組織交流活動,每人準備最少一首詩,帶來互相交流。
簡璐在這兒看到了許多后世看不見的場面,不少同學閉著眼,慢悠悠背誦著自己的詩,抑揚頓挫,情感充沛,其他同志聽了便用力鼓掌。
背完詩,有人還會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大部分人生活閱歷豐富,以情賦詩。
這會兒正在人群中央念詩的便是一個帶著黑框眼鏡的男同志,三十多歲,在鄉下當了六年知青,高考恢復后考上大學終于返城,烏黑的發絲中已經摻雜了幾根白發。
“這首詩是我插隊當知青的時候寫的,我還記得,那年是我下鄉第一年,遇到秋收搶收,大晚上的田里全是人,大家都在干活,我以前哪見過這陣仗,搶收一個月真是累得直不起腰,回知青所也吃不了一口飽飯。那天,我現在還記得”
他目光注視著前方,不知道是盯著教室墻壁,還是透過墻壁思緒回到了遙遠的知青歲月。
“那天,天色暗淡,月亮很圓,就那么掛在天上,我們搶收到了夜里九點多十點,一整天就吃了兩個棒子面饅頭,又累又餓,就是那時候,一切忙完了,我癱坐在地里,身前身后都是稻谷,抬頭是黑夜明月,低頭是莊稼地,寫了這首詩思鄉。現在我能上大學,能有飽飯吃,還能想起來那天的樣子。”
77級大學生里,不少都是知青考回城的,對此很是感同身受,好像透過這位同學的描述,自己也回到了過去的下鄉歲月,和著淚與塵土。
簡璐跟著鼓掌,她以前對詩社興趣不大,還是孫尚美拖著她來參加的,每回參加活動也是隨便參與看看,可此刻,卻也被帶進這個同學的詩,雖然是自己沒有經歷過的歲月,好似也能體會一番心緒。
“真挺不容易啊。”孫尚美坐在簡璐旁邊感慨,而她旁邊的宋桂蘭眼角泛紅,明顯是被勾起回憶。
“桂蘭姐”簡璐掏出自己的手帕遞過去,示意她擦擦眼角。
宋桂蘭想到過去當知青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種情緒交雜,如今好不容易考回城,能讀大學,又有一種深深的慶幸。
在她眼里,自己和郝月邱翠萍是一類人,都是經歷過漫長知青歲月的,她心里將兩人劃分得更親近些。
詩社進行到一半的流程,大伙兒又自由行動起來,三四人、五六人圍坐在一起品讀詩集,偌大的教室分成了好幾塊。
“哎,璐璐姐,你看看,那是不是翠萍姐的熟人,那個,那個馬”
簡璐提醒她,“馬小玲。”
“對”孫尚美想起來了。
馬小玲察覺到不遠處的目光,透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也看見了幾人。
“你們是翠萍的室友吧”馬小玲臉上掛著笑,過來打招呼。
“是。”簡璐將三人的名字報了報,大家也算正式認識了,“小玲同學,你也參加你們學校詩社啦”
“對呀,今天我們學校的過來你們學校搞交流會,我還說到時候找翠萍說說話呢。”
孫尚美覺得兩人關系好,好奇問她,“小玲姐,你和翠萍姐就十年前在火車上見了一面,看著關系好好啊。”
說到這兒,簡璐也挺疑惑,馬小玲很想和邱翠萍親近似的。
不過邱翠萍的態度卻讓人看不透。
“那當然了,翠萍姐是我見過最好的人,又
樂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