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決定,等到匈奴事定,下一個就輪到衛氏朝鮮
而且這仙畫說得對藩屬國呵呵,還是直接設郡,納入我大漢疆土吧
唐朝。
這里的氛圍就稍稍凝重了些。
李世民長嘆一聲,只想說,扎心了
他親征高句麗失敗,這才過去沒兩年呢
“二哥”長孫皇后有些擔憂的握住了他的手。
“無事。”李世民拍了拍她,他雖戰敗但卻心中之火卻未曾熄滅,“朕雖于高句麗撤軍,但日后必將再次出兵。高句麗恃險驕盈,自隋朝起就野心勃勃,覬覦遼東之地。遼東乃戰略重地,若不將其收服,后世恐生事端。”
李二鳳還是要點面子的,用了“撤軍”這個詞。畢竟,這是他戰功赫赫的人生之中少見的落敗。
而且,從仙畫看出,在后世,朝鮮幾國似乎也并未并入中原王朝,甚至還大偷特偷宗主國的東西,簡直豈有此理
難道一切都是源于他之前親征的失敗
李二鳳有些憂傷。
他打起精神“就算朕有生之年未征服高句麗,朕之子孫,也必將此愿達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他想起仙畫中人所說,心想,自己到時候要傳旨子孫,假使征服了高句麗,千萬記得不要搞藩屬國這一套。
印刷術對于文化和歷史的意義,之前在聊造紙的時候已經提過。有了紙,有了印刷術,才有了越來越多的書籍。這一點可以從數字上面得到最直觀的感受。
秦朝時期,為了統一文字和思想,大量的焚燒了除了秦文之外的各國書籍,以及各種私家學派的理論書籍,我們暫且不提。西漢和東漢的時候,已經有了皇室藏書的概念,但后來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之中,這些書籍被毀之一炬,所以也得不到準確的數目。只從當時還不那么發達的造紙術來看,數目肯定也不會比后世多。而到了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2
天上的仙畫中忽然出現了幾組在古人看來十分奇怪的符號,并且隨著女聲的講解不停的在變化。
那是路小柒用阿拉伯數字做了一個小動畫,更方便來做對比。
到了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而唐朝的時候,雕版印刷術已經有了苗頭,書籍也變得更多,除了官府和宮廷之外,民間也涌現出了不少的藏書家。比如名相李泌,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的那位,他家的藏書就多達三萬卷。“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這是韓愈描寫的李泌家的藏書景象,而據史料記載,唐代私人藏書在萬卷以上者就不下20家。3
仙畫上的阿拉伯數字又有了變化。
一目了然,淺顯易懂。
這一段透露出的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
不管是什么身份,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嬴政在聽到那句“秦朝焚燒書籍”的時候,眼光閃了閃。
后世可會因此將自己視為暴君
他當然知道自己的手段極端酷烈了一些,但如果要再來一次的話,他還是會這樣做只有這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統一文字。
至于在這個過程中,錯殺的人,被冤枉的事,在他看來,都不如“書同文”來得重要。
這是帝王的偉略。
也是帝王的無情
而在漢朝,太學的博士弟子已經陷入癲狂。
“書籍以萬計數”
有家貧的學子痛哭流涕“如此多的書如此多的書”
他家中甚至買不起一卷竹簡,多虧自己天資聰穎得到貴人相助,這才能一路求學,進入太學。即便如此,現在的他為了求一卷書也要省吃儉用,花費無數心思,一卷書看了又看。乍聞后世的書籍居然如此多,私人藏書可達萬卷,豈能不心情復雜。
“上萬的書籍堆放在一起,何其震撼”
董仲舒和其他大儒也被這想象出來的景象而覺得有所暈眩。
甚向往之
而接下來,他們還將接受來自于現代書山書海的強大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