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無際的大海上,上百艘大明寶船排成隊列,浩浩蕩蕩,風帆鼓蕩,向著遠方航行。
為首的幾艘寶船,十分巨大。后世已有考證,鄭和船隊里最大的寶船長度有一百多米,寬有六十米,比印度的維特拉航母還要大。
三保太監鄭和站在船首,看著遠處海平面上出現的一線陸地,露出笑容。
嬴政看到仙畫中規模龐大的船隊,不由在心中將這明朝的寶船與大秦的船只比較了一下。
然后遺憾的嘆氣,這后世的船只果然更宏偉。
只是,自己派徐福出海是為了尋找海上仙山,尋求長生不死的仙藥。這后世明代這么大的船隊出海難道也是尋仙問藥
而明朝,朱元璋卻在宮城之中雷霆大怒。
“朕早已經下令,封禁各處海港,民間海船不得私自出海是哪個不孝子孫,竟然將祖宗之法棄之敝履”
要是讓他知道了,他非要罵他個狗血淋頭甚至親自踹幾腳不可。
一定是朱棣這不孝子
朱元璋想到之前仙畫所說朱棣成了皇帝,原本心中就有所芥蒂,此時更是生出偏見。
好你個朱棣,居然將你老父親的旨意不放在心上
這還了得
也不怨朱元璋如此生氣。在他的這個朝代,頒下禁海令是情有可原。這時候,蒙古人并沒有完全被消滅,還在北方虎視眈眈等著卷土重來。所以他的防御重心都放在了北方,包括他將驍勇善戰的四子朱棣封為燕王,也是為了讓他在燕地可以更好的領兵對付蒙古。而沿海之地,倭寇橫行,還有方國珍和張士誠的殘余部隊舉著反明的旗幟在活動。朱元璋沒有辦法做到兩面御敵,索性將海岸線一封了之。
但其實,朱元璋是冤枉了自己的這個兒子。
永樂年間。
因為仙畫提及了鄭和,所以也投影在了這里。
朱棣在北平的皇宮中負手看著仙畫。
他如今已派鄭和下了兩次西洋,主要是為了揚大明天
威。
暗搓搓的,內心深處可能還有點想讓這天下的所有人都知道,他才是名正言順的大明皇帝,天下共主
但其實,他本身并沒有下西洋這件事情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他以為仙畫會提到自己的其他功績,比如封狼居胥,將蒙古趕回漠北之地,比如他組織編撰的永樂大典。但沒想到,仙畫重點提到的卻是自己派鄭和下西洋。
雖然這和指南針的主旨有關,但朱棣作為帝王,想得總是多了一些。
他琢磨著,或許這里面還有什么隱情。
朱棣問身邊的大太監王景弘“馬和如今在哪兒”
他將馬和賜姓為鄭,但自己卻還是習慣叫他的舊名字。馬和本就是他的貼身太監首領,從他四處征戰時就跟著他,叫了這么多年,叫習慣了。
王景弘恭謹的回答“回陛下,鄭大人日前已回京,正在宅邸休息。”
鄭和如今是正四品,叫一句鄭大人并不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