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臣也紛紛點頭“不錯。文武之道,就像是陰陽之道,只有兩者取得平衡,才能夠讓社稷長治久安。”
魏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他們既是讀書人,也是從亂世中殺出來的功臣,并不像后世那些酸腐文臣一樣,認為軍事都是粗鄙之物,不愿投以正眼。
李世民頷首。
大宋的兄弟閱墻,也讓他想到了自己經歷過的“玄武門之變”。
也不知道后世會怎么看待這段歷史。
當然了,如今他并不后悔。
他如果不反擊,那死的就是自己。而且,換成建成來做這個皇位,不會做得比他好
仙畫中的后世女子冷哼了一聲。
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華夏古代的科學領域能發展得起來才怪
大家是不是也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不管是人還是錢,儒家在里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畢竟,儒家就是當時的顯學,是儒家提倡重文輕技,也是儒家提倡重文抑商所以,我們經常聽到有人痛罵儒家奴化百姓,酸腐不堪
是誤國之學
春秋戰國時期。
孔子坐著車駕,帶著三千學生前往各國游學。
各國諸侯見到他,倒履相迎。
他面見君主,卻也對庶民講學。田間地頭,不見嫌棄之色。
事情真的是這樣子的嗎是不是儒家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自然不是
我研究了一下儒家的演變史,只能說在華夏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前期,儒家平穩朝局,注重民生和教化,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但經過后人添柴加火的儒家其實早就背棄了一開始的初衷,背棄了他們的圣人
路小柒的聲音原來很憤慨,但講到這里,卻帶上了點不可思議甚至冷笑聲
假如孔子穿越到了明清,看到了后世鼓搗出來的“程朱理學”,都得要破口大罵,這都是些啥破玩意兒1
西漢。
董仲舒瞠目結舌。
之前他就有點不好的預感,現在這種預感真的成真了。
誤國之學
儒家怎么會變成誤國之學
他臉上的神情淡了下來,充滿了迷茫和不解,甚至還有些惶恐。
這可是天大的罪名
注重仁義有問題嗎重視教化有問題嗎
就像是他自己,目前正在對儒學做一些有必要的適應當今情況的改良,那也是為了鞏固如今朝廷的穩定。
只有穩定的統治,才能抵抗亂世的到來,免于不停的兵災,百姓才能安居樂業。而只有讓君王對天意產生了畏懼,才能限制他們的行為,讓他們不再亂來。
這也是有錯的嗎
原本在他身邊待著的小孫子看到他慘淡的臉色后,嚇得住后縮了縮,連呼吸聲都放輕了不少。
大父的臉色好嚇人啊,嗚嗚嗚。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