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里有一支流派叫做“農家”,他們提倡的是“君民并耕”的思想。但想也知道,這樣的思想肯定不會被君主們所采納,到了先秦后期,農家已經悄然退出了政治舞臺。
咸陽城中。
李斯冷笑一聲,想起了自己曾經學到過的一些關于諸子百家的軼事。
農家在當時可也算是顯學,和儒家的思想有一部分重合,但也有一部分是天然對立。
孟子就對農家的許子十分不屑,甚至稱其為今也南蠻觖舌之人,說他是有著奇怪口音的南蠻子。如果不是農家當初勢大的話,那孟子根本不會將他放在眼里。許子的弟子陳相原本就是儒家子弟,后來轉為農家,就像他一樣。
陳相曾經和孟子論戰,但被孟子打敗。再后來,農家不受君主重視,也沒什么新的變化,就慢慢的敗落了。
李斯也不喜歡農家的理論。
“君民并耕而食”、“收獲平均分配”幼稚
完全無視整個國度的現實情況。
已經得到權力的君主怎么可能會和庶民一樣的去種地。所有的收獲怎么可能無視身份平均分配
就像他自己,他現在已經不再是守倉庫的小吏,而貴為秦朝的相國。
難道還想讓他和庶民一樣冒著大太陽去種地那他那么辛苦,用盡心機要往上爬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農家,倒也亡得不冤
不過,李斯倒是不像上次擔心儒家那樣的擔心農家,自己的陛下就算是傾儒,也絕對不會傾農,最多就是鼓勵農桑而已。
不過,剛剛羽趙過發明的幾種農具倒是真的好用,李斯召來自己府中的工匠,讓他們趕緊連夜仿制出來,這樣明天自己可以帶著入宮呈給陛下了。
李斯撫著須,滿面笑意,仿佛看到光明的未來。
但之后,華夏古代也涌現出了不少的農學家,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還閃耀著農家的影子。
我們剛剛提到的趙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僅發明了耦犁和鞍車,還創造了一種代田法。當然,也有說是關中的農民在勞作中發明了代田法,而趙過在這個基礎上做出了總結和改進。這一點暫且不提。
簡單的
理解代田法就是在田里挖溝,然后把農作物種在溝里面,這樣可以保證它們的幼苗不被風吹倒,還能更好的賭博水分。然后每次除單的時候再把購邊至上的工往溝里填一點,讓農作物長得更加扎實。等到填平,農作物基本也長得差不多了,就等著成熟結果了。然后第二年的時候,再換一下溝和壟的位置。1
戴著斗笠的農人在一名老者的指導下在田里開溝,然后小心的將種子灑了下去。
種子很快就長成了小苗,農人臉上露出了笑容。
有一夜,忽刮大風,他在家里輾轉難眠,索性披了蓑衣來田中查看。
卻看見平地里種下的秧苗早已經被大風刮得東倒西歪,但種在溝渠里的秧苗卻因為兩邊士壟的保護還活得好好的,只是面上蓋了一層薄土。
太陽出來了,照耀在秧苗之上,充滿生機。
這一點是很科學的,因為我們現在即使不會種地,也大概知道一塊地如果一直不停的種同一種植物,它的肥力就會慢慢的流失,最后變成毫無營養的沙土。耕地也是需要休息的。代田法就保證了耕地的輪休。
蕭何一拍大腿“這個很有用啊我們也可以學嘛”
而且看上去其實并不困難,應該很容易就學會。
他雖然是主吏掾,平時不用下田干活兒,但家中也是有很多畝地的,正好到時候可以撥出一部分來試一下這個代田法。
正當他尋思的時候,卻看到旁邊的劉邦站起來就往外走。
“劉季你小子去哪兒”
劉邦哈哈一笑仙畫路上也能看,我找人去商量水車一事。
他平時可是要幫父兄在地里幫忙的,知道灌溉一事有多重要,也有多難。兩只大木桶裝滿水,一下子就能將腰背壓彎。而且一畝地往往也不止一兩桶水,更別提十畝地百畝地。反復往來,人都要累死。
仙畫所展示的幾種農具,那些小件的并不難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