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方式,就叫做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有多難呢或者說給水稻人工授粉有多難呢一株水稻上有幾十個穗,一個穗里面有150300多顆谷子,然后呢它的雄蕊和雌蕊是長在一起的,非常難分。這一株上面的幾千根雌蕊都需要人工授粉,一根都不能遺漏,否則就前功盡棄。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只能完成一到兩株水稻的雜交授粉工作。那你想想,成干上萬株水稻的授粉,需要多少人工才能做到
順便在這里提一嘴,當時丁穎教授在30年代做育種的時候,工人的工資都是從他自己的薪酬里掏的哦。來,讓我們日常唾罵民國政府一萬遍。
工人們全副武裝,在中午的大太陽下戴著斗笠,帶著手套,小心翼翼的剪去稻穗上沒開花的谷粒,然后給開了花的谷粒剪去三分之一,然后套上紙袋。
科研人員同樣挽起褲腿在干活,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他們戴著厚厚的眼鏡。
有記者前去采訪,問他們“現在三十九度,你們不熱嗎為什么不能等到下午三四點之后再來干活呢”
他們熟厚的笑了笑“水稻就中午開花,它就喜歡這個溫度,那我們沒辦法,只能跟著喜歡。”
“三年換一次稻種”
孫小羊也正在觀看這一期的仙畫,聽到這里他驚叫起來“原來如此”
他向父親和大哥說道“水稻是這樣,那或許麥子也是這樣。難怪咱們之前的麥子越種就覺得越不好,原因或許就是在這里”
要三年換一次種子才行
而賈思勰已經倏地從榻上坐了起來,手舞足蹈“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雜交人工授粉
自己怎么就沒有想到呢原來還可以這樣操作
他是經常去野外尋找稻子種類和麥子種類的人,很明白不同的稻種表現出來的特性也是不一樣的。有的高一
點,有的矮一點,有的壯一點,有的就瘦弱一點。
但他從來沒有想到過,可以把這些不同品種的稻子結合起來
賈思勰簡直心癢難耐,若不是現在是晚上,他就要立刻去到田地里看一下是否可行。
而他并不是唯一對此感到欣喜若狂的古代農學家。
宋應星也看得如癡如醉。
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種子和種子之間也是有不同的,而且和水土有關系。此時聽到了后世的見解,簡直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所以丁老和黃老當時的雜交育種水稻,只有第一代是雜交稻,當種子種下去之后,長出來的水稻就恢復成了自交,收獲的第二代種子就成為了常規稻,然后不斷的迭代,最終形成了帶有一定優良基因的穩定的常規稻種。所以嚴格的來說,他們的水稻應該被稱之為雜交育種水稻。
而且為了遺傳的穩定呢,他們只能放棄很多其他基因方面的優勢。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你只要想一下要向全國推廣,用純人工雜交授粉的方法來收獲稻種的話,除非稻作所的工人上百萬上千萬才行
“對啊,這個要怎么辦”
原本還在狂熱中的農學家們冷靜了下來,發現雜交育種的這個工作其實也不是那么的簡單。
尤其是民間的農學家,立刻明白過來,若非自己豪富,必須是要朝廷要言府支持才能做到。
而袁老就解決了這個世紀大難題
60年代,黃院士的抗倒伏矮桿水稻已經被研究出來并且開始醞釀推廣到全國的時候,袁老正在農業學校當老師,但同時他也開啟了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
1964年,他在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天然雄性不育,言下之意就是這株水稻是個太監它的雄蕊天然就沒有繁殖的欲望,它根本不會主動向自己的雌蕊授粉,那也就是說只要種其他品種的水稻在它的旁邊,無需人工就可以自動完成授粉的工作
同學們,朋友們,這簡直就是雜交育種工作里的神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