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的玉米,產量大概是一百多斤,比麥子略好,和水稻齊平。和我們想象中的玉米畝產動輒七八百斤的印象完全不同。
玉米的育種栽培史上,有兩個人至關重要。一個是漂亮國人華菜士,是個農民,另外一個是我國的李登海,也是個農民。李登海就是看到了報紙上關于華萊士研發出高產玉米的報道,大受震撼,才決心自己也要研究玉米。
“快看看報紙,說是有個叫做華菜士的美國人,發明出了一種高產的玉米,說是每畝能夠達到1250公斤
青年李登海將報紙搶過來“我看看。”
看完之后,他喃喃道咱們現在的玉米也就才一百多公斤,這差了十倍啊
又沉默了半晌,青年李登海忽然抬起頭“你說,咱們也搞個高產玉米咋樣”
同伴嗤之以鼻,以為他瘋了“你搞我搞就憑咱們這幾個農民醒醒吧”
“那華菜士不也就是個美國的農民嗎”有著倔脾氣的李登海不服氣,“這美國農民能辦到的事情,中國農民怎么就辦不到了我還真就要搞個高產玉米出來給他們看看
霍去病停下了自己揮舞的銀槍。
汗水滴在地面上。
“好,有志氣”他忍不住贊揚道。
別人能辦到的事情,自己怎么就辦不到了
匈奴人能夠在馬背上征戰,他大漢的男兒怎么就不行
就是懷抱著這樣的不服氣和不甘心,他才日復一日的精煉武藝和騎術。
就是為了有朝一日一定要讓人看到,不只是匈奴有天兵天將一樣的騎兵,他大漢也有
李登海只有初中學歷,在家務農,進入了當地的農科隊。可以說他和之前說的袁老李老他們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李登海心里明白,只有學習才能讓自己進步。他向書本學習,向有經驗的內行人學習,向實踐學習。后來,他終于得到了去萊陽農學院深造的機會,并且用一年的時間哨完了四年的課程也是個狠人。
青年李登海買了大量的書籍。既然自己沒文化,那就多學習。
別人種地結束在田埂上嘮嗑,他在抓緊時間看書。
別人晚上回來偷閑打牌,他還在
努力的看書,一直到后半夜。有一次甚至因為太過疲累而差點讓煤油燈引起了火災。
遺傳育種、土壤肥料這些大部頭的專業書籍,就憑著他這樣自學竟然也一點一點的啃了下來。
為了加快育種步伐,他和同伴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車趕往海南。
在那里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自己砍樹枝建窩棚,自己找土地,在40度的高溫下進行玉米的試驗播種。
條件異常艱辛。
看到這么多的書,將這間看上去就很簡陋的房屋堆滿了一半。
就連最迂腐的書生都不能說,這不算讀書人
如果博覽群書是讀書淵博的標準的話,那他絕對算得上是學富五車。
也因此讓更多的古人認識到,農業真的是一門學問,是要讀書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李登海在海南先后培育出掖單2號、掖單8號、“掖單6號”等高產品種,其中掖單2號的畝產量達到了9036公斤創下了我國春玉米的最高產量,為我國累計增產424億公斤。后來,他研發的出的直玉米,畝產量更是達到了962公斤。05年的時候,他所研發出來的玉米新品種畝產達到了1400多公斤,刷新了世界紀錄1
海南那小小的育種基地,終于慢慢的擴大成為了一整片。
它嶄新、整潔、現代。
在這里的試驗田里,玉米被栽種得密密麻麻,盡情享受著陽光雨露,在風里面舒展著自己的枝葉。
李登海還有一個稱號,那就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
因為他創辦的種子公司上市了,為他帶來了幾十億的財富。
一張榜單出現在天幕上,上書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