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總是回蕩著病人哀嚎的手術廳里,此時卻是一片寂靜,鴉雀無聲。坐在臺下的醫學生們和教授們驚訝之極。沃倫博士放下自己的手術刀,觀察了一下病人的生命體征,確定沒事之后,終于露出了笑容。
他對所有人大聲宣布“今天我們見證了奇跡的誕生。先生們,這絕對不是欺騙這就是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事實。
乙醚
所有的大夫們都瘋狂的記下了這個名詞,和蒸餾的場景。至于怎么蒸餾,乙醇又是個什么東西,暫時不清楚。不過,那不重要,先記下來再說。
倒是孫思邈和葛洪在看到那些蒸餾器具的時候,隱約的感到了那么一點點的熟悉。
他們煉丹也不是只需要一個丹爐燒火的,煉丹的很多材料都是需要事先預處理的,于是就有各種不同形狀的器皿。
這蒸餾器具雖然復雜,但兩人細想一番就能明白其中用處。
莫非,這就是化學葛洪脫口而出。
他對這所謂的“化學”似乎稍微摸到了一點點脈絡了。
葛洪決定等搬到山外之后就去找工匠打一套這樣的器具,沒有透明的琉璃,可以用其他材料來試試。
而孫思邈就簡單多了,直接去找將作監就好。
說不定都不用他找,將作監就能提前把這東西給做出來。人比人,氣死人。
消毒滅菌的概念要比麻醉劑的出現晚十幾年。
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發表論文認為,手術后出現的一些并發癥都與空氣中的微生物有關。他的這一觀點被格拉斯哥大學外科學教授約瑟夫李斯特看到。李斯特心想,那空
氣中的這些微生物是不是在手術中被消滅呢他開始尋找各種辦法。
李斯特在這之前就意識到了手術物品應該保持干凈。為此,他經常覺得自己和同事們格格不入。
李斯特正在清洗自己的雙手和手術用具。
旁邊的醫生看到了,表示不認同“李斯特,作為外科醫生,手術服上的血跡是我們的榮耀,是地位的象征,你正在清洗掉自己的榮耀。
李斯特溫和解釋比起這些,我還是覺得只有干凈的環境才能讓病人的手術更加成功。
同事聳了聳肩,用嘲弄的語氣感慨噢愛干凈的李斯特
張娘子皺起了眉。
雖然她覺得林醫生的洗手法子有些太麻煩了,但是她自己也有每日清理用具的習慣。給病患割疥瘡的小刀,還有金針,每次用完都是要用水清洗過的。
她看到仙畫中那些遍布著陳舊血跡的醫生服,還有殘留了膿血的手術刀時,臉上露出了嫌棄的神色。
臟死了
嫌棄完之后,又在思索“微生物”這個詞。莫非一定要像林醫生這樣洗手,這些微生物才能徹底的被清洗干凈
受到巴斯德啟發之后,李斯特將目光放到在當時作為防腐劑用料的石碳酸上面。他想,防腐的本質就是殺掉物體上的微生物,然后讓物體變得持久。那他是不是可以把石碳酸用到手術上呢
石碳酸是一種透明的無色無味的結晶狀固體。李斯特把這些固體融入到了亞麻籽油之中,得到了一種液體。
在1865年8月12號,李斯特給一位11歲的男孩做手術。他在手術前用石碳酸把自己的手部和所有的手術用器械都洗了一遍,然后還在空氣中噴灑。手術之后,還用浸過石碳酸的紗布為男孩包裹傷口。
男孩痊愈了,沒有出現任何術后感染李斯特的研究成功了。人類開始進入到無菌手術的時代
剛剛我們看到,林醫生在進入手術室前,仔仔細細的用毛刷和肥皂還有消毒液清洗了自己的手部,包括胳膊。每一位外科醫生在進入手術室前都需要進行這個步驟,不然就是嚴重的違規。普通人當然不用做到這樣,但醫學中的七步洗手法在病毒肆虐的今天也很有必要。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