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小柒在選這一期視頻的主題的時候猶豫了很長的時間。
甲方爸爸給的命題是“關于古代科學發展,以及古今對比”,具體有哪一些學科并沒有詳細規定,可以說給了她非常大的自主空間。路小柒也只能按照自己對科學的理解硬著頭皮上。
而現代科學中很重要的生物學,她搜索了很久,古代基本沒有太多的記載,也沒有太多發展,本來想要不要直接放棄算了。但是之前剪輯的農學和醫學,其實又建立在生物學的基礎上。因此路小柒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剪輯了這一期生物學相關的視頻。
當然了,以她的生物成績,這期視頻肯定涉及不到什么太高端的生物知識,也沒法講得太深。因此路小柒剪完之后是有些忐忑的,但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對方肯定的答復。
路小柒松了一口氣,這才趕緊把視頻上傳到平臺上。
幾乎是同一時間,投放到各朝代的天幕亮了起來。
生物幾乎是所有人在聽到這個詞后都露出了迷茫的神色。
這詞何解
生物,初中的必學課程。
生物這個詞在新華詞典里的解釋是“泛指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這也就包括了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人類作為高級哺乳動物,同樣也在生物學的研究范疇之內。
形形色色的人在城市和鄉村中生活、工作。
在高原上,一只土撥鼠悄悄的露出了自己的小腦袋。非洲大草原上百萬只角馬開始大遷徙。
而在熱帶雨林中,藤蔓纏繞,樹木參天,滿眼皆是綠色。砰的一聲輕響,那是種子萌芽的聲音,是花瓣綻開的聲音,是果實落地的聲音。
速度加快,場景轉換,一群群奇形怪狀的微生物和細胞生物在游曳,那是草履蟲,是衣藻,是真菌,是病毒。
它們一起構成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之前講的農學和醫學,都是應用科學,而生物學是基礎科學。只有基礎科學做出了成果,得出了理論,應用科學才能將這些成果和理論轉給實際。在這個意義上,生物學其實是農學和醫學的地基,沒有它,農學和醫學的大樓就建不起來。
小孩子們開始歡欣的指著天幕
34看,那是樹。“我知道了,樹就是生物。”
“我也知道了,花也是生物,人也是生物。咱們家的阿黃也是生物。”人也是生物。那石頭是不是生物
大人們好笑的看著孩子們在一本正經的討論。而醫生們注意到的卻是“微生物”。
這些影像在之前講醫學講瘟疫的時候就經常出現,所以“病毒”和“病菌”其實也是一種生物“既然是生物,有生命,那就可以被消滅。”孫思邈嘆道,難怪說生物是醫學的基礎。如果不觀察它們,不研究它們,怎么能知道要靠什么來消滅它們呢
他又想了想將作監正在全力制造的顯微鏡,目前還是沒有到理想的地步,不禁有些焦急。而他的徒弟有些敬畏的看了一眼四周。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不知道是不是在空氣里,在水里,在自己身上。
當u主想了解古代有什么生物學家的時候,基本上都只有一些零星的片段。因為華夏古代的科學,很少有純理論,更多的是經驗技術的總結。而等到人類發現了其中的本質邏輯,將生物學提煉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科的時候,已經到了19世紀。
但是,那些零星的片段,同樣也代表了我們的老祖先們對于生物學,或者簡單點說,是對于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最初的認知。
這就是傳統的描述性的生物學。
這樣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部歷書夏小正和最早的一部詩歌集詩經。帶著時光痕跡的線裝古書在天幕上翻開,悠遠的聲音傳來。苕之華,蕓其黃矣苕之華,其葉青青南有喬木,不可休思。“黃鳥于飛,集于灌木。”1
喬木和灌木作為植物學上的概念名詞,到現在都還在用,正是出自于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