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后,修女推開休息室的門,卻發現孟德爾躺在了沙發上,已經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一直到他死了之后的十六年,1900年,有三位科學家分別在不同的時間做了類似的實驗,然后在翻故紙堆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這個規律早就幾十年前就有人總結出來了。于是,這條規律也就被命名為孟德爾遺傳規律。
從此,我們認識了孟德爾這樣一個人,也開始飽受豌豆的折磨不是,是認識了他的豌豆。
啊,感謝豌豆這神奇的小東西
孟德爾的豌豆實驗讓無數人暈頭轉向,但孟德爾的死卻讓人感傷。“就這么死了啊”人們惋惜的搖搖頭。
感慨自己一身本事但報國無門的書生們憤世嫉俗的道“看來這沒有眼光的人不僅是這兒有,西方也多得是
他還算幸運,后世的那幾位科學家們高風亮節,沒有獨占功勞。
某人深諳厚黑學,笑道“我看事情未必如此簡單。”
“兄臺有何高見”
“若是只有一人,在后續發現了這個規律,說不定就偷偷的用自己的名義發表了。但三個人嘛就索性讓榮耀歸于死去的人好了,還能博得個好名聲。
旁聽的人恍然大悟,對他佩服不已。
也有人偷偷往地上啐了一口,什么人吶這是,自己心臟就看其他東西也臟
三國。
同樣在世的時候并沒有什么名氣的張仲景嘆一聲,給他灑了一杯水酒,當做遙祭。
他等來了仙畫,但孟德爾卻沒有。他卻是要更幸運一點。
并不是說一定以此來獲得什么金銀財寶和世人仰慕,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但是自己的成果和認知能得到世人的承認,這種成就感是任何東西都難以比擬的。
不過,孟德爾雖然發現了遺傳的規律,但卻沒有給這些遺傳因子命名,直到1909年,丹麥的科學家約翰遜才正式將孟德爾發現的遺傳因子命名為基因。
現在回顧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就像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樣,生物學上的各種學說被提出來,然后各種新的理論被確定。
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發現了細胞核中的染色體。細胞中的線粒體也被發現。
美國生物學家沃爾特薩頓和鮑維里推測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摩爾根通過對果蠅實驗,確認了基因的確是客觀存在的,就存在于細胞中的染色體上,他因此而寫出了重要的著作基因論。
染色體、線粒體、基因片段。
電腦渲染出來的模型正在緩慢的旋轉,它們神秘而嚴密,遵循著生命最初的邏輯。大到搬山撼地的恐龍,小到雨林中振翅的昆蟲,鳥獸蟲魚,植物花卉。這是地球上大多數生物都要遵循的規律。
生物遺傳學迎來了自己的大爆發。我們也知道了更多的關于生命繁衍和遺傳的秘密。對于人類的起源,對于物種的進化也有了新的認識。
比如,生男生女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