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大分子,又主導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功能,比如遺傳、新陳代謝、免疫、發育等等等等,可以說,如果掌握了這些大分子的規律,那就掌握了生命本身
在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遺傳規律之后,生物學界就一直在對此進行著研究。到了分子生物學階段,大家爭議的點在于,dna和蛋白質到底誰才是基因的物質載體。
兩個小人冒出來。
一個舉牌說“我站dna。”
一個舉牌說“我站蛋白質。”
等等,你們可能要問,之前不是說了基因是附著在染色體上面嗎
對,但染色體的構成部分就是dna和蛋
白質,以及少量其他的東西。所以他們討論的點是,基因到底附著在這些組成染色體的哪個上面。
一點皮屑被放在顯微鏡下。
逐漸放大,可以看到皮屑上的紋路肌理;再放大,可以看到皮屑的細胞;
再放大,可以看到細胞里的染色體、線粒體等等;再放大,可以看到組成染色體的dna、蛋白質等等。當然,這只是一段演示動畫。
孫思邈的徒弟已經徹底的暈圈了這簡直一環套一環啊
從大到小,沒完沒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孫思邈嘖嘖稱奇,又叮囑道“到了這兒講的東西,記下來就好了,不用試圖去理解。
因為這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理解范疇。
他現在惦記的就是先把能看到細胞和細菌的顯微鏡搞出來,或許這輩子就無憾了。
學術界一般將1953年時發現的dna雙螺旋結構視作為分子生物學的開始。dna的雙螺旋結構看著就像是規律扭曲的樓梯。帶著某種神秘的氣息。
它由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發現。
可能有人要問,知道結構有什么意義嗎對于咱們這種學渣來說當然沒什么意義。但是在生物學家看來,這樣的雙螺旋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就表明了dna的復制規律。
沃森和克里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用鐵絲扭出了dna的雙結構模型。他們看上去都很年輕,正在一邊工作一邊聊天。沃森“論文寫得怎么樣了”
克里克“快了,等我寫完再給你看。”
好。”克里克聳聳肩,然后像是想到了什么,一定要加上這句話,dna的特定配對原則,立即使人聯想到遺傳物質可能有的復制機制。
沃森點點頭“當然。”隨后又迷惑,為什么要強調一定
克里克哈哈大笑不加的話,要是有些人沒看出來,肯定會說沃森和克里克這兩人缺乏洞察力,所以沒看出這一點。
沃森也笑起來。
片刻后,克里克又道不行,我還是把那復制機制單獨寫篇論文發表出來
。
必須說一下,這倆其實在當時都只是小人物,名不見經傳,甚至連博士都還沒畢業。而且那會兒有個生物學權威認為dna的結構是三股螺旋式,但倆人實驗再三也考慮再三,最終覺得他是錯誤的,自己是正確的,還是堅持了自己的觀點,繼續進行研究。
然后,一戰成名,直接奠定了分子生物學的基礎。所以說,不要迷信權威,權威也是會犯錯的。
老百姓們看了看自己的手,一臉不敢相信的神色“就這么大,里面竟然藏了這么多東西呢”還有像樓梯一樣的家伙,它到底藏在了哪兒
有人甚至翻遍全身想要把它給找出來。
聽懂了的人哈哈大笑“你找不到的要借助那什么叫顯微鏡的東西才能看到。咱們這會兒還沒有呢
他沒有想到的是,即使是光學顯微鏡,也是不能讓肉眼看到dna的。
而仙畫強調了無數次的不要迷信權威,終于也讓一些不服氣的士子們有些羞愧的低下了自己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