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在這無邊無涯的宇宙中漂浮。眾人想象這樣的畫面,紛紛點頭然也。宇宙和日月星辰就該是這樣。縹緲而無窮。
只不過,宣夜說在當時只是一種哲學思想,沒有證據支撐,在沒有先進工具的前提下也沒法觀測出來。所以當時正兒八經搞天文科研的人是不信的。僅限于在信奉老莊的一些文人之中流通。
后來到了晉朝之后,宣夜說的一些著作失傳,就逐漸沒落了。也算是一大憾事吧。
說到這里,你們心中可能一直都有一個疑問,古代都沒有測量工具,這些天文學家難道是用肉眼在觀測天空和星辰嗎
實際上,天文儀器的制作同樣是華夏古代天文學的輝煌成就之一。鏡頭快速閃動。
制造精美的日晷、圭表、渾儀、天球儀等等或古樸簡單或精密細致的儀器閃過。
我們在夏朝的時候,就有專門的天文臺,那時候叫“清臺”,商朝的時候叫“神臺”,周朝的時候叫“靈臺”。后來又叫司天臺等等。
現在,當然是叫天文臺。
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就曾經挖掘出天文臺的遺跡,歷史學家們判定它的年代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推斷這是堯的遺址。
在這個遺址里,就出土了圭表。這也是最早的天文觀測工具。圭表像是一個形,由一根豎著的桿和一根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組成。最早的天文工作者就是根據桿在地上投射下的影子方向和長短來判斷天時。后來
,圭表又發展為了日晷。
圭表相對來說還比較簡單,只能觀測太陽的方位。到了漢朝的時候,漢武帝時期的落下閎發明了“渾儀”。
渾儀長得有些像是鏤空的地球儀。
但是它的最外層代表的卻不是地表,而是代表著圍繞著地球,將地球包裹在其中的天空。它中間的核才是地球。
天文學家們在最外層天空相應的位置標注上日月星辰,象征著這些圍繞著地球而轉動。
注意,是渾儀,不是渾天儀。
而渾象的發明者是西漢宣帝時期的耿壽昌。
渾儀是用來觀測天體運行,而渾象是用來演示天體運行。
渾象和渾儀完全不一樣。
最早期的渾象和渾儀還有點類似,但是發展到后期,它更像是一個大型的機械設施,用水力來運轉。
大型的渾象儀,有幾層樓那么高,人可以在其中出入。渾天儀則是它倆的統稱既可以指渾儀,也可以指渾象。
另外,從命名為“渾天”一詞,就能看出來,這其實是反饋出來的是渾天說的思想。所以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工作者眼里,大家都默認的是渾天說。蓋天說在什么人之中流行,那就不用再多說了吧
反正,學說也不過是為了維護階級利益的工具而已。懂的都懂。
西漢。
太常令落下閎沒想到自己搗騰出來的渾儀居然也能登上仙畫,一時間驚喜之極。
漢武帝劉徹聽到了落下閎的名字,開懷大笑“落下閎,不枉朕把你從川蜀之地召來,做得不錯,賞十萬錢
他對有功之臣一向賞賜頗豐。
落下閎連忙道謝。
漢武帝又問起渾儀等改日朕去太常寺,你給朕演示一下。
落下閎“喏。”
他一臉焦急的想要看到后世的那些天文儀器,劉徹自然看出來了,安慰道“無妨,朕已命筆吏將其中出現的物件全都記下。到時候你可以去宮中尚方令,酌情制造。
為什么要酌情
落下閎自然感激涕零,心中狂喜過去的一年,大漢的農學和醫學發展頗為迅速,讓他看了都要眼酸,現在終于輪到天文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