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月末為晦。朔月到望月再到晦月,就是月亮盈虧的一個周期。
還在遠古時期,古人們就發現了這個規律,并且開始以月亮的運行周期來作為制定歷法的標準。而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就是白道面。
大殿內,落下閎的筆下有著無數的圖形和數字,他正在根據白道面以及黃道面來計算月亮運行一個周期的所用時長。
一個朔望月平均為295306天,那么12個朔望月就只有354天或355天。但太陽的回歸年卻是365天,其中相差了十到十一天,三年累計下來,那就是將近三十天的時間。
所以,如果不多加一個閏月,那這套歷法持續不斷的實行下去的話,差額就會累積得越來越多,然后產生與實際的季節天時越來越不符的現象,比如明明才八月,但是為什么就開始下雪了
這就是閏月的必要性。
太初歷呢,就總結出了要在什么時候加閏月的規律,這是一大進步。
剛才還在抱怨的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這么一想,如果沒有閏月,那也挺可怕的,天下就要亂套了。
而天文學家們卻都不由自主的把注意力放在了仙畫所說的太陽歷和陰歷的區別上。落下閎一下子糾結之后的太初歷是用月亮周期還是太陽周期。
南北朝。
用太陽的運行周期來計算太陽歷祖沖之喃喃自語,眼神開始陷入到呆滯之中。
對啊
還可以這樣來算
他被啟迪了新思路,甚至在心中立刻就瘋狂開啟了心算模式。
祖咂無奈的搖搖頭,他爸一有什么新想法就是這樣的,如癡如醉,無法自拔。唐朝。
一位身穿袈裟的僧人雙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彌陀佛太陽歷或許可以一試。”元朝。
郭守敬若有所思,他想到剛才在仙畫中見到的日歷,似乎上面對于日期也有幾種表達方式,一種是阿拉伯數字,下面卻還有漢字。
或許,后世也是用的太陽歷
他情急之下找不到筆墨,索性也開
始用手指蘸著茶杯中的水在桌上比劃著,顯然也是全情投入了。
清朝。
王貞儀的母親看著已經發呆的女兒,無奈的對親戚們解釋“她就是這樣子,腦海里要是有了什么新的想法,那就不管不顧了。
按之前,親戚們肯定覺得她是怪胎,但現在卻都表示理解的點點頭“隨她,隨她,咱們不要吵她。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一些原因,太初歷也有一個很重大的缺陷,甚至還造成了歷史上的一個小謎團。
太初歷實行三十年后,已經是漢昭帝時期。
時任太史令的張壽王在一次朝會上忽然提出來“陛下,現在所用的太初歷,似乎與實際的天象并不相符。微臣懇請恢復祖傳的黃帝調律歷
此言一出,一片喧嘩。
太初令可是先帝在世時的功德,豈可妄改
主持歷法的鮮于妄人立刻站了出來“陛下,太史令此言為妄語。太初令制定之時,廣召天下算家與歷家,諸方驗證,方才實行。
兩人爭吵起來。
鮮于妄人便道“既然太史令堅持己見,臣懇請陛下讓大司農以及諸位大臣觀望朔望與二十四節氣,來驗證到底是太初歷準還是太史令所說的黃帝調律歷更準
漢昭帝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