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已經心癢難耐,拿著手邊的工具做了一輪實驗的墨者們,正在懷疑這個理論的正確性。等他們看到這一段,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還要去除空氣的阻力。
他們遺憾的搖搖頭“那恐怕咱們現在沒辦法驗證這一點了。”總不能也跑到月球上去做吧
他們也隱隱認識到了,什么叫做“理想環境”。
另外一位墨者提議“我們剛剛用的東西差異太大,可以也做兩個球,然后不同重量,在沒有風的時候再試一次。
其他人認同的點頭“也可。”
一位年紀比較小的年輕墨者忽然撓了撓自己的頭,靦腆的道“想盡
辦法去驗證自己心里的想法,這些實驗還挺有意思的。
確實。我忽然能體會到之前墨子他老人家帶著弟子做實驗的感覺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
巨子含笑在旁邊看著,心里感慨,這樣的氛圍才是墨家需要的氛圍啊
第二局,關于真空的存在。
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界厭惡真空,真空的環境不可能存在。
亞里士多德在對學生們講課的時候用了一個簡易的按壓式抽水管來演示。他把這個木制的小儀器放在水中,然后將它的泵頭往上提
“看到了嗎空氣被排出來后,水就涌入到了管子里。大自然厭惡真空,它不會讓真空環境存在,所以才讓流動的水來填充。
所有的人都接受了這個觀點。鏡頭一轉,到了伽利略的十七世紀。
這時候的人們已經可以制造一些大型的水泵設施,用在礦井這樣的地方,將地底下的水給抽出來。
但是他們遇到了一個問題,水最多只能抽取十米深度,超過這個深度就抽不上來了。
伽利略去觀察過后,對自己的助手托里切利說“看,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明顯是錯的,如果大自然厭惡真空,那不管多深,這些地下水為了消除真空肯定會被抽到地面上來。
托里切利道“或許我們可以做個實驗。”
伽利略有些遺憾“可惜我們沒辦法制造比十米還高的玻璃管,很難觀察。”
在伽利略的觀點里,自然界對于真空的排斥是有限度的,他認為真空是存在的,而且可以被實驗給制造出來。
并且,水泵只能讓水到達十米的位置就再也無法上升,是源于某種看不見的有限的壓力,這種壓力可以被計算出來。
可惜,在他死之前,他的實驗沒有成功。但是,他死之后,他的助手托里切利成功了。
托里切利在老師死后還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他對自己的助手道“我想到了一個制造真空的方法。如果制造一根超過十米的玻璃試管,在里面裝滿水,再倒立在裝滿水的水槽中,將會發生什么
他的助手道“或許,水會往外流出到十米高的位置”
托里切利點頭“那空出來的那部分,自然就是真空。”
他的助手冷靜道“可惜,我們依然無法制造這么長的玻璃試管。”
托里切利這次笑了起來所以我在想,我們可以換成水銀,水銀的比重是水的136倍,那么玻璃試管的長度也只需要十米的136分之一。
他和助手開始了這次的實驗。
他們將試管中倒滿水銀,然后一只手小心的堵住試管的開口再將它小心的倒過來豎立在裝滿了水銀的槽里面
試管里的水銀液面開始下降,但是這樣的下降并不是一直持續的,當它下降到了一個高度的時候就停止了。
托里切利迷醉的看著空出來的那一截試管“這就是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