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正對著一堆竹子發呆。
他叫王守仁,本來呢,是帶著自己的新婚妻子來拜訪著名的理學家婁諒。
王守仁生性聰穎,如今最流行的是朱熹,但是他對朱熹的理論又表示存在一些疑問,便來向婁諒討教。
一番討論之后,婁諒給了他四個字“格物致知。”
婁諒道“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它們的運行都有著自身的規律,只有做到了格物,才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王守仁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
于是,回到家之后,他就開始對著書房外面的這從竹子開始“格物”。既然世間萬物都有“理”,那這從竹子肯定也有理。他總能摸索出點啥吧
可是,格了六七天了,王守仁覺得自己一無所獲。
竹子還是那堆竹子,也只是竹子。他的妻子過來看他“可有收獲”
王守仁長嘆一聲,沮喪的搖搖頭34
不知是我愚鈍,還是朱熹之言,實在是有著謬誤。他這番話放在外面,絕對要被士人們大批特批。這時候,仙畫開始了。
聽了這位專家的話,王守仁的眼睛慢慢的亮了起來“從自然中抽離出來,學會了冷靜客觀地看待世界
這些話語像是重錘一樣,敲擊在他的心上。
王守仁倏地站了起來,因為幾天都在格竹沒怎么吃飯,頭暈眼花,在妻子的攙扶下這才站穩。但他顧不得這些,開始激動的來回踱步有道理,有道理為什么,這些世間萬物之“理”非得和人生的意義聯系起來呢
它就不能是客觀存在的嗎
妻子擔心的看著他“你沒事吧”
他停下來,興奮的道“沒事,莫擔心。又看向那從竹子“原來,是我格的方式不對。
王守仁儼然找到了自己下一步的目標。
也正是因為伽利略的這種觀點,才真正推開了近代物理學的大門。
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有一個物理學上必須一定要提的人出生了,他就是,艾薩克牛頓。齊肩卷發的牛頓又一次的出現了。
路小柒給他上了王冠和權杖,讓他坐在了名為“物理”的王座上。代表著他的杰出貢獻。
牛頓,物理學家、數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
他的童年時期并不算很出色,但是在讀中學的時候逐漸嶄露頭角,以至于他媽不想讓他繼續上學,學校的校長都覺得可惜,不惜親自家訪勸服了他媽。
十八歲的時候,牛頓就上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非常牛的一個學院。然后二十二歲還沒畢業的時候,他就已經提出了微積分的理論。
是的,朋友們將二十歲的我們折磨得欲生欲死,掛科好幾回的微積分,是人家在二十二歲時發明出來的
一個正在抓狂并瀕臨崩潰的小人出現了。
它的前面擺放著一本微積分,它的后面緩緩的飄過一行字“都是人的腦子,為什么別人的就那么不一樣”
r
提出了為微積分后僅兩年,也就是1666年,他就遇到了他生命之中那個重要的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