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前很快就學會了這種數字的用法,現在也逐漸帶著身邊
的人開始用起來了。
“這種數字在表述上面的確是簡潔很多。”他贊揚道。
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而且他覺得很容易記,正打算上奏疏讓陛下推廣到全天下。其他星官們也都贊同“看上去清晰明了,一眼望過去一目了然。”
一開始有點難適應,但只要度過了這個階段,就會立刻覺察出這種數字表達方式的好。這會兒他們又立刻記下了那些數學符號,感覺之后在工作里還能派上大用場。
這個算盤好像也有些意思。
都是內行,一下子就看出了算盤的好處,眼睛也越來越亮。
落下閎研究了一下,就是簡單的木頭做的,大手一揮“這個簡單,到時候讓工匠先做幾把來試用。
當然了,這是后話。
還是先來看看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和數學家。
一塊泥板和一張看上去破碎昏黃的莎草紙出現在天幕上。在他們的上面,刻畫著一些符號。
這些就是數字,這也是至今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數學記錄,出自公元前1900年的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這里面,還記錄了不少的數學問題。
比如這個。
路小柒將那張莎草紙放大。
上面的文字她當然看不懂,但好在有史學家們早就翻譯出來了。
這講述的是分面包的故事。如何將九片面包均分給十個人
“古埃及人給出了答案。”
將其中5片平均分為2塊,正好10塊,每人拿1塊。
再將剩下的4片各分成3塊,一共12小塊,每人再拿1塊,就還剩下2小塊。“把這2小塊每塊再平均分成5塊,正好十塊,這樣每個人又可以再拿1塊。”
朋友們,這就是個應用題啊
不禁讓u主想到了中學時候刷過的各個應用題型,我就只想說一句,咱多做一片不行嗎是少了做那一片的面粉嗎非得要這么分來分去的干嘛呢
古巴比倫和古埃及雖然牛,但是留下的史料不多,數學也還沒成體系。
真正有體系的數學,還是要看古希臘和咱們古華夏。
咱們有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書籍,周髀算經。
對啊,不能多做一塊嗎非要這樣分來分去干嘛“十個人分九個包子,這事兒可做得不大氣”
這要換成我,一人給兩個,一共一位大娘數了半天,半晌才數出來,“十八個這就不可以了
淳樸的老百姓們深有同感的點點頭,對這個數學題非常迷惑不解。搞那么麻煩干嘛
多做一點,或者是隨便分分不就行了。而且,這好像是他們第一次從言語中就能感受得到路小柒散發出來的深深的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