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以說是華夏大學史上的一個拐點。
它的背景,其實是背后的理念之爭。
在調整之前,國內的大學基本上都是仿照的美式和英式的路子與風格,還有很多有著教會背景。那個時候的英美高校教育,講究的是“博雅”,尤其是英式,他們不按照學科來分學院,比如牛津大學的著名的三一學院,就涵蓋了很多不同的專業。
咱們現在的兩所頂尖大學之一,清華大學,當初就是這樣的,不設專業,重視的是外語、基礎理論和人文知識。四年級,才會著重學習專門知識。
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相同模式下的思想認同。
所以,52年的時候,咱們決定要走社會主義路線,將這種模式改為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的理念就是高校的目標就是
培養專門人才,
專業設置要越具體越好,
并且要和實踐就業緊密結合。聽上去,就很實用。
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轟轟烈烈的院校與專業調整拉開了序幕。
一位老教授這樣回憶
“當時的實施進度很快,政策下來后,扛起行李就出發,而且限期上課。不少學生是在這個大學入的學,卻在另一大學畢的業。”
又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搬家。
不過這一次的氣氛輕松了不少。
“真的假的咱們要搬到燕園去”剛剛得到消息的北大學生們議論紛紛。
“那燕京大學呢”
“據說他們的文科和理科全部并入咱們學校,然后工科并入到清華大學。”
“那不就是”
學生沒有說出口,不過他的同學完全明白他想要說什么,鄭重的點了點頭“就是你想的這樣。”
燕京大學、輔仁大學這樣的教會大學,在華夏的土地上消失不見。
而里面的一些外籍教師和背后援助捐贈的力量與資本也都被請出華夏。
在那個國家剛成立的年代,很多東西都混沌不清,再加上冷戰背景,這樣的做法顯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過,同樣有點慘的還有幾家本土的綜合性大學,也就是后來被稱為大調整里面的“五大母校”。
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
就以南京大學為例,它原本是國立中央大學,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當時民國政府對它的期望,在院系和專業設置上,也的確是堪稱全國高校之冠。
天幕上出現了原本的國立中央大學的學院和科系設置。
一共有文、理、工、農、法、醫、師范7個學院,以及35個不同的專業系。
辦學規模非常的齊全和完整。
52年,南京大學保留了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合并。
然后,它的工學院獨立為如今的東南大學,工學院的水利系與兄弟院校合并,成為了如今的河海大學。工學院的航空工程系和其他學校的航空系合并,組建成了如今的西北工業大學。
它的師范學院獨立為了現在的南京師范大學,也就是南師大。
還有許多現在知名的大學,都是從原本的南京大學身上獨立或者是獨立再與其他大學的學院合并而成立的。
比如,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空軍軍醫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
路小柒根據查到的資料做了一個南京大學科系變遷圖。
在調整之后,原本的35個系只剩下13個系。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其他四所“母校”身上。
這樣看,似乎是一所大學分成了好多所新的大學,但實際上,被合并和被撤銷的大學更多,全國的高校從原本的211所縮減為了182所。
這1
82所里面按照不同的類別,分為了綜合性大學、工科院校、師范、農林、醫藥、政法、財經、藝術、語言、體育和軍事等。
密密麻麻的一張表格,但分類得很清楚,一目了然。
如果說剛剛還只是簡單的列了一下985和211大學的區別,以及一些簡單的專業設置,那現在的這一段可就將其中的組織架構列得明明白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