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書,下官的事情,您也就一句話的事兒,我不多要,只需要五十萬倆白銀就足夠了。”
張尚書沒好氣的道“誰管銀庫,你找誰要去。”
那官員皺著一張臉“張大人,您是戶部尚書,您要是沒發話,誰要敢私開國庫那不是找死嘛”他轉為哀求,“張大人,我們工部這錢可再拖不得了。這天寒地凍的,黃河邊那么多民夫等著開工呢。”
張尚書被他磨得沒轍,硬著頭皮去找了皇帝。
皇帝正沉迷于剛運過來的太湖石,然后又興致勃勃的說起自己想要建一座夏宮,要如何裝飾。
張尚書苦不堪言,欲言又止。
內心幻想著自己無畏的打斷這位陛下“陛下,您省著點花,國庫沒錢了”
各種變法,直接或間接的原因也就是為了充盈國庫,改善民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這句話是極有深意的,值得反復細品。
漢武帝劉徹手上把玩著一個瓷制的小物件,那小物件的光澤和玉一般潔白。
“著人去接桑弘羊立刻來見朕。”他對身邊貼身太監道。
雖然知道桑弘羊肯定也在往宮中趕了,但劉徹還想要更快一點。
講經濟,那自然得和專業人士看才有樂趣。
貼身太監趕緊安排人去了,劉徹還依然在琢磨那句話。
桑弘羊此刻也正將頭伸出馬車車窗之外,頗為心有戚戚焉的點了點頭“可不是若不是國庫空虛,誰愿意去折騰變法”
像他,現在就已經得罪了一大批人,待會兒可以瞅準機會在陛下面
前喊個冤什么的。
和他一樣想法得還有唐朝的劉晏、宋朝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張居正、張學顏等。
張居正撫了撫自己的美鬤,
對自己的得力下屬張學顏道“這倒是說出了本質。無論是改革土地還是改革稅收,
歸根結底為的就是錢”
雖然收上來的是米糧等物,但本質還與錢有關。”
張學顏本來就是戶部的,于財政很是精通,便順著道“可惜如今士林中聞錢色變,覺得此物不夠風雅。”
張居正哼了一聲,淡淡道“既然看不上,為何不將它直接捐了本官倒想要看看他們如何風雅”
他正在為變法一事操心呢,這里面就涉及到了稅制的改革,天天和錢打交道。
今天,我們就先來講一講,在經濟學尚未建立起來的古代,那些力挽狂瀾、攪動起風云變幻的經濟學家們。
第一位,當然是赫赫有名的管子,管仲
春秋五霸,首霸齊桓公。
而齊桓公身后站著的人,也是讓齊國變得強大富裕的人,就是管仲。
這可是一位敢向鬼神征稅的男人
齊桓公覺得國庫空虛,想要向百姓們多收一點稅,他去請教剛上任不久的相國管仲。
齊桓公提了好幾個稅種,比如什么房屋稅、人口稅、牲畜稅等等,都被管仲否決了,覺得這些稅都會引起負面的效果。
他給齊桓公出了一個主意“昔日堯身邊有五個功臣,但現在并沒有人祭祀他們。君上何不下令讓國人祭祀這五人,春天可敬獻蘭花,秋天可收新谷為祭;用生魚做成色干祭品,用小魚做成菜肴祭品。這樣,齊國的魚稅自然會增加百倍。”
齊桓公心想,言下之意,這些祭祀的用品可歸為國有,且同時還能教化國民祭祀禮儀。
可謂一舉兩得。
他不由得夸道“此法極妙”
管子這本書里面,記錄了很多管仲的故事,比如兵不血刃就讓收服一個國家,簡直就是古代版本的貿易戰。
雖然他沒學過系統經濟學,但顯然在這上面擁有極佳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