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保守派們只是認為一條鞭法刺激了工商業而打壓了農業,會讓農民不再安于種田,都一股腦的跑去跑商做工賺錢。
這當然是很狹隘的看法。
但有一點還真說對了。
那就是南方的地理氣候等原因造就了其發達的商業,很多農民靠做工而活,其實都不怎么種植農作物了。收稅銀而不收實物對他們來說難度不大,甚至是更方便了。
而華夏的北方卻與南方完全不同。
南方。
寬闊的長江上,無數的船只揚著帆,將客人以及貨物運送到沿岸不同的城市。
江南和沿海東南到羊城一帶更是錦繡之地,白天熙熙攘攘,市集上店鋪全開,有著來自于四面八方的客商。
即使是夜晚,也依然可聽到絲竹軟語、觥籌交錯之聲,燈燭明亮。
而鏡頭轉到北方。
畫面似乎被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黃色和灰色的濾鏡,望眼過去,可以看到肅穆的城池、無垠的田野。
但終歸,少了幾分熱鬧。
尤其是在偏遠的縣城以及山村,甚至還有著幾分荒涼頹敗之意。
到了晚上,寒風呼嘯,大家都早早的回到了家,門窗緊閉,街道上除了更夫之外再無人影。
天幕下,北方的老百姓們有些羨慕的看著。
“南邊兒確實要繁華很多,之前我跟著車馬行去過,那邊冬天的晚上,街上都是有小攤兒的。”有人開始回憶過往,“而且酒樓開門營業到很晚。”
“咱們這兒沒辦法呀,別說冬天了,秋天一到,這大晚上的就別想著出來了”
“可不是咋地,冬天還想著要出門連地都給凍上了。”
“越往北邊越苦,也難怪那些胡族都惦記著咱們這兒呢。”
有人嘆了一聲,語氣里有著向往“要是咱們能去南邊兒做工就好了,攢點錢回來也好啊。”
“人離鄉賤,聽過沒還想著去南方呢,說不定在路上就得折咯。”
“說起來,這南方全是海運和貿易做起來的,”有人腦子活一些,“咱們北方也有海啊,就不能也干這個”
北方的老百姓們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
而南方的老百姓們則在慶幸“咱們雖然苦,但還是比北方要好一些的。”
雖然換錢要吃些虧,但好歹他們家里還能拿出一些銅錢,要是是北方那種純在地里面刨食吃的農人,恐怕連幾個銅板都拿不出來。
那才是真的慘。
唐朝。
劉晏作為能臣和經濟學家,很快就洞悉了張居正原本的意圖“這是要均田賦,查隱戶呢,倒是有大魄力”
對這敢于對一個勢大階層開刀的后輩
能臣,他還是很佩服的。
然后注意力又轉移到南北區別之上。
幕僚說道“即使是大唐,商貿也更多的集中在南方。”
長安、洛陽等北部城市固然輝煌,但那是因為有皇權在。而南方的那些州城,卻也發展得很不錯。
劉晏嘆道“這就是仙畫之前所說,地理環境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靠不靠海、甚至海水在冬天的時候凍不凍、是山多還是田多、是天冷還是天熱,都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發展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