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和大明的財政官員夏原吉都在琢磨著仙畫所說的“大明進入到新的階段”。
這新的階段如何理解
夏原吉謹慎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應該就是工坊和大型市場的出現仙畫常常提到工廠,或許再發展下去,
這些工坊就會成為工廠,
規模變得更大。”
朱元璋和朱棣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但唐朝的劉晏有不同的看法“是雇傭。讓農人不再進行耕種,而紛紛選擇進入到工坊做工。”
即使是鼓勵發展工商業的他,也有些不能想象這個場景。
他的幕僚也是,大驚失色“若是所有農人都選擇進入到工坊做工,那地到底誰來種”
這的的確確就是現在很多人所擔心的“舍本逐末”的問題。
“更高的產量”劉晏凝神思索片刻,“或許是因為更高的產量和那些巨大的機器,讓農耕變得沒那么困難,需要的人手變少了,出產的糧食卻能養活更多的人。”
于是就達到了一種平衡。
“另外,”劉晏的理念就是一件事情要讓所有參與的人都得到好處,這件事情才能更好的被完成,因此他腦子一動,立刻就想出一個點子
“若是我沒記錯的話,仙畫提過以工補農,也就是他們在工商所獲得的利潤會被補貼到農業里。”
幕僚也立刻秒懂“種地有補貼,而且還高產,那的確是可以留住一部分人。”
他欲言又止,劉晏和他相處多年,自然知道他要說什么這得行事大方并且體恤百姓的朝廷才會愿意把已經收到了國庫里面的錢再拿出來返回給百姓。
“這就和打仗要軍餉、建造工事也需要拿出錢一樣。”劉晏道,“我觀后世,無論是教育還是醫學還是其他方面,應該都是有這方面預算的。”
“或許,這就是她所說,一個完整的財政體系吧。”
方方面面,事無巨細。
另一方面,原本對大明有些看不上的李世民如今倒是對其刮目相看。
“這大明中后期遇到的事情可真不少啊。”他感嘆道,“大型的瘟疫和異常的氣候,又有外敵虎視眈眈,這次還有什么經濟危機。”
聽上去就還真的蠻慘的。
可這樣的明朝,竟然也堅持了一百多年。
倒也有幾分本事。
殿上群臣們也對此表示認同,大家都是有主政經驗的人,知道能在這樣的情況支撐這么久,說明并不是一無是處,肯定是有其長處的。
李世民又想起自己的大唐,從盛轉衰似乎只是在一夜之間,他的腦袋又開始覺得疼起來了。
一時之間,真是不好說是大明慘還是大唐更慘。
天幕上,仙畫還在繼續
1545年,南美。
一位農民正在被白雪覆蓋的安第斯山脈里尋找自己走丟的羊駝。
他不知道走
了多久,似乎已經偏離了原本自己熟悉的道路,在忐忑的時候,被地面上的樹根給絆了一下。
情急之下,他抓住了手邊的一叢灌木,跌落時的力度讓他將這株小灌木連根拔了起來。
這時候,他看到了灌木的根部的點點金屬光芒,泛著銀白的美麗。
這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銀礦波托西銀礦。
西班牙人很快就知道這個消息,他們強征了大批當地土著作為奴隸來開發銀礦,波托西一躍成為了南美最大的城市。
在高山礦洞里,無數的奴隸被吞噬生命,成為“地獄的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