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不喜歡金光閃閃的呢”
大明宮內。
李世民也在問一個問題“朕記得,仙畫曾提起過海外的金礦”
旁邊的筆吏們立刻翻到之前的記錄“是一個叫菲律賓的國家,應該在東南亞。不僅有金礦,而且白銀儲量也很豐富。”
李世民想到南美那極大的白銀礦,心里火熱,又問“船只還未造好”
從下旨到現在,已經兩年了
負責此事的閻立本回道“陛下,造船用的大龍骨就需要自然風干至少一年,這的確是快不得啊且此船比前往東瀛的船還要更大,更不能急。”
造船本就是很耗時間的事情,尤其這樣大型的船還是首次,更需要摸索。
不過他知道,民間有些船隊甘冒著風險已經往南邊走了,只是目前都還沒有什么音訊傳回來,也不知道生死。
李世民自然明白,只是想要盡快見到而已。
他嘆一聲“朕知道了。”
又浮起念頭這要是后世那種鋼鐵巨船,就好了。
算了算了,先想想,只要方向對了,以后總是會有的。
說到英鎊,它的紙幣化其實和咱們國家的交子差不多,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是作為金銀的存款憑證。
后來,它演變成為了債券。
十七世紀末的時候,法國擴張,英國加入到了歐洲大陸的反法同盟軍,開始了“九年戰爭”。1694年,是九年戰爭的第五年,英國已經無力支撐這樣的用度。
簡單來說,國庫沒錢了。
但在五年
前,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又限制了英國政府征稅的權力,也就是說,王室不能再隨隨便便的給老百姓想加稅就加稅了。
威廉三世在議會大發雷霆
“如果再不能籌措到足夠的資金,我的海軍將全軍覆沒
“英國對法國的戰爭將失敗,而我將逃亡到印度。2
“新教將會覆滅。
“你們,則將成為亡國之臣”
為了募集軍費,英國在資產階級新貴族們的牽頭下,成立了英格蘭銀行。
當時,英國國王帶頭認股,但貴族們卻更熱衷于傳統的投資方式,對此并不太感興趣。
反倒是一些商界新貴們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紛紛出錢認購。
代表著王室利益的一派與代表著其他各方利益,比如議會、比如商界的貴族和議員們在議院里吵翻了天。
王室和政府,簡稱甲“英格蘭銀行募集到的資金必須借貸給政府。”
牽頭成立銀行的貴族以及商界代表,簡稱乙“可以,但是需要政府每年支付12的利息,以及四千英鎊的手續費。”
甲“那這筆貸款必須要長期。另外12的利息太高了。”
乙“利息可以商量,但為了確保你們有能力支付利息,需要劃定一部分現有稅收作為擔保。”
乙“另外,為了確保你們有能力支付本金,我要求取得發行相應數目銀行券的權益。”
甲忍氣吞聲,最終點頭“可以。”
最終,它成功的募集到了120萬英鎊的資金,然后英格蘭銀行將這筆資金以8的利率借給了王室。而作為回報,它可以發行120萬英鎊的銀行券。
這些銀行券,也就是英鎊的初始形態。
之前說英王朝回收舊幣,所出的資金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從英格蘭銀行借出來的。所以,英格蘭銀行一開始呢走的就是給國家放貸款的路線。
后來,到1759年,英格蘭銀行又發布了10元面值的英鎊,1793年,又發布了五元面值的英鎊,英鎊的紙幣之路逐漸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