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同樣很心動,但他也有些猶豫“稅收一事,茲事體大,陛下,還需要謹慎考
慮。”
他心中有隱憂人家是因為限制了隨便征稅的權利,但大漢可沒有,若是到時候朝廷為了還債,隨意加稅怎么辦
不不,如果可以隨意加稅的話,那根本用不上向這銀行貸款。
桑弘羊覺得,這在目前來說,簡直就是個死結。
“自然,自然。”漢武帝揉了揉眉心,讓筆吏記下,“日后時機成熟再議。”
西漢的君臣聊到了無鹽氏,明朝的夏原吉卻在向朱元璋和朱棣提到了宋仁宗時期的一樁舊事。
“慶歷年間,北宋征討西夏,向京城的大戶們借貸,光是李氏一家就借了二十萬貫,后來也沒有還,只是給了幾個京官的名目。”3
朱棣道“這似乎也不虧,只是敗壞風氣。”
相當于買官了。
夏原吉笑一聲,“若只是一次,自然還好。只是后來,河東戰事起,于是朝廷又向這些富商們出手了,要求每戶攤派萬貫,商戶們苦不堪言。”
他語重心長的道“竭澤而漁,不是持久之計。”
還是那句話,信用這東西,建立起來很難,但破壞卻往往只是在一瞬間。
和錢有關的事情,大家會尤為警惕。
不管大明以后要怎么搞,他只有一個愿望,那就是謹慎再謹慎,萬萬不可再像是寶鈔一樣,讓大明朝廷陷入到信用危機之中。
否則,神仙難救。
之后,紙幣的發行自然也不是那么的一帆風順,英格蘭銀行也經歷過了好幾次金融危機,甚至是銀行業最擔心的擠兌風波。
不過,運用了各種“不要臉”的招數后,英格蘭銀行倒也挺了過去。
時局動蕩,英國整個社會里充滿了焦灼和恐慌的氛圍。
“聽說了沒最近就要開戰了。”
“聽說了,我正打算把我手里的銀行券去換回黃金,這樣的時候還是藏點黃金比較有安全感。”
“我也要去,明天就去銀行。”
于是,英格蘭銀行遭遇到了擠兌潮,無數百姓涌來銀行要求把銀行券兌換回黃金。
銀行在度過第一天的焦頭爛額之后終于出了應對方案。
首先,他們承諾會“應兌盡兌”,很好的穩定了民眾的情緒。
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卻一言難盡。
“您要兌換十盎司的黃金”銀行工作人員對客戶彬彬有禮,“當然可以,不過現在我們銀行只有小額的便士,可能需要一點時間。”
他拿出一堆最小面額的便士,開始慢悠悠的數了起來。
從上班數到下班,才數了價值兩盎司黃金的便士“您先把這些拿好,剩下的我將會在下一個工作日兌換給您。您說明天不不,明天可是圣誕節,是全家團聚的日子,我們銀行放假兩天,相信您可以理解的對嗎”
拖啊拖,拖了三天。
“號外號外全英超過一千名商人共同發表聲明,
”報童們在街頭叫賣著報紙,“他們依然無條件接受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作為支付方式,并且不兌換自己手中的銀行券。”
一些貴族和大商人也都在報紙上和社交場合里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對英國很有信心。”
“不過只是一場小風波而已,很快就會過去的,完全沒必要去兌換銀行券。”
就這樣,幾管齊下,一場擠兌風波居然就這樣慢慢的平息了下來。
到了18世紀,英國成為全球霸主,開始對外輸出英鎊。它用英鎊為自己的各種國際貿易付款,比如向自己當時的小弟,漂亮國購買棉花等等。
英國軍艦開到世界各地,插上米字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