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狐氏、公牛氏等全族盡滅,新氏族元氣大傷。鹿氏成為各家魁首,當仁不讓。在獻田一事上,新氏族被勛舊壓下一頭,鹿敏絞盡腦汁,誓要扳回一局。
“臣請君上平丈尺。”呈上竹簡之后,鹿敏沒有回到位置上,而是再度開口,提出晉國的度量衡。
“詳言。”林珩言簡意賅。
鹿敏大受鼓舞。雖不在計劃之中,憑借智慧和經驗思量,轉瞬間已有腹案,成竹在胸。
“天子分封諸侯,定田策,以步丈,出入甚大。諸國各有度量衡,尺寸毫厘差之甚遠。”鹿敏刻意頓了頓,見眾人面現沉思,方才繼續道,“晉亦有別,城池、鄉
邑各有丈,百里不同尺。今各家丈田多以步算,差異可觀。
大殿之內,鹿敏娓娓而談,口若懸河。
他先舉田畝,又舉布匹、銅錠和粟豆,囊括長短、輕重和容積,將一直被忽略的問題擺到眾人面前。
“田有大小,布有長短,糧斗有深淺,銅金有輕重,不能一而相量,則事不公。郊田是其一,林牧又一,商亦為困,爭議不鮮見。
這番話落地,殿內又起議論聲。
晉國度量衡存在差異,都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遇上別國,差別太大常會引發口舌,甚至是一場大麻煩。
昔有齊商貨楚,糧差一車,兩族交惡。齊斗淺,楚斗深。非是大國,戰不可免。
關系到切身利益,氏族們腦筋轉得飛快。無論新氏族還是勛舊都在認真思量,很快意識到統一度量衡的好處。
臣請改度量衡。
鹿敏話音落地,立即引來群臣附和。
新氏族陸續拱手,賴氏、呂氏等紛紛道臣附議。
勛舊們短暫交流,也贊同鹿敏的提議。能在朝堂上立足,至今沒有倒在林珩刀下,或許不是聰明絕頂,但絕對沒有一個蠢人。為反對而反對,在前朝或許有利可圖,現在絕對是取死之道。
林珩環顧殿內,目光分別在鹿敏和智淵身上稍頓,其后開口道“今歲夏,邀蔡、宋、許、后、朱、曹等國盟于豐,立盟約,度量衡書于其上。
此言一出,殿內鴉雀無聲。
氏族們瞠目結舌,再次為林珩的大刀闊斧震驚不已。
他們想在國內統一度量衡,包括新打下的鄭地,自詡魄力十足。國君更是一鳴驚人,直接揮筆劃入鄰國。
不,未必是筆。
更像是刀,鋒利無比。
勛舊們交換眼色,新氏族目光傳遞,無論激動還是擔憂,沒人懷疑林珩的決心。踏著鮮血登上寶座的國君,素來是言出必行。
諸君以為如何
一改之前的冷峻,林珩單手置于案上,另一只手撩起冕冠垂下的旒珠,微笑掃視殿內。
r此舉不合禮儀,被上京的禮官看見必然要斥一聲“粗魯”。林珩做來自然無比,別有一種灑落雅致。
被他的視線掃過,氏族們皆是心中一凜。
先有伐鄭不告上京,使征伐自天子出淪為一句空話。今又要越過上京改多國度量衡,縱觀天下諸侯,當真是史無前例。
這般大逆不道,顛越不恭,晉國氏族卻不覺惶恐。無論勛舊還是新氏族,望著上首淺笑的林珩都是心情激蕩,眼中異彩連連。
鯤鵬千里,宏圖之志。
四百年前,初代天子鑄九鼎,定鼎天下。
上京雄踞中原,天子為天下共主。諸侯封國,率甲兵護衛天子。氏族再封,封地為家,捍衛諸侯國。
時移世易,諸侯國各有發展,強弱有別,土地利益糾葛不斷。尤其是近百年來,諸侯殺伐,氏族竊國,大國吞并小國時有發生。
“上京衰落,天子失去威嚴,諸侯霸道為先。”“晉君正盛,當霸天下”
回憶晉烈公鼎盛時期,氏族們心頭火熱。
犯天下之大不韙又如何,楚共公滅五國,兵至上京問鼎天下,楚霸三世。晉有雄主,何不能為一念通達。
無需林珩再問,以智氏、費氏和鹿氏等為首,群臣起身疊手,異口同聲道“奉君命”個別有異議的氏族不敢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