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近期暗流涌動,陛下做事多被掣肘,這是要敲打呢!你若是去了,就會分散群臣的關注。”
解縉最近在著書,不過卻不肯公布內容。
所以他越發的儒雅了,也越發的覺得自己已經被智慧之光所籠罩。
這季節的太陽曬起來覺得微暖,但是千萬別起風,否則還不如躲家里去暖和些。
陽光照在解縉的頭上,好像有些光暈。
兩人此刻就在院中,方醒揉揉眼睛,說道:“威信總是要慢慢的建立,其實陛下要遠征哈烈不是事,關鍵在于那些人一直想尋找反擊的機會,陛下干脆就給他們一個機會,看看他們怎么弄。”
“那是。”
解縉說道:“你們打破了他們的飯碗,沒造反就算是托福了,難道還不許他們用別的法子來反擊一二?那就是暴君,暴君從來都沒有好下場。”
“那么多人啊!老夫想著就頭皮發麻,陛下若是年長二十歲,此事絕不可行,他不會同意。”
朱瞻基此刻銳氣在,若是年長二十歲,思考問題大抵會從穩字出發,會喜歡慢慢的推進,而不是方醒此次濟南之行的狂風暴雨。
“哈烈距離遙遠,若是大軍遠征,少說路上要大半年,輜重就能拖垮行軍……”
“不是哈烈。”
方醒一句話就讓解縉陷入了沉思,稍后他恍然大悟道:“難道是……亦力把里?斬斷哈烈伸向大明的那只手……”
方醒點點頭,說道:“陛下怕是要馬上召我進宮了。”
……
暖閣中,方醒到時,朱瞻基正在看著地圖。
“濟南……朕想等穩定之后,再推行山東一地。”
“好。”
方醒知道濟南那一系列的變故讓朱瞻基開始警惕著,他可以強制推行下去,可后果就是穩不住。
濟南一旦出現反復,整個山東就會風起云涌。
到了那時,別說什么革新,要考慮的是怎么穩住江山的問題。
而方醒也沒想過馬上向整個山東推行,“當前先穩住濟南,然后那些人會心存僥幸,濟南估摸著會出現幾次反復,壓下去!”
方醒的眼中閃過殺機,說道:“濟南穩住了,這就是大后方。濟南的士紳都能取消優待,其它地方的士紳了不起嗎?”
“輿論……那份邸報如何?”
“見明報?不錯,老先生不是食古不化之人,相反接受新學識的能力很強,目前積累了不少文章,就等著印刷就位,馬上就開噴,不,是開炮。”
朱瞻基面色古怪的道:“革新之前,輿論先行,邸報的作用……大白話極好,那些科學子弟不少都識字,到時候慢慢的傳播下去。”
“是。”
朱棣和朱高熾在位時,類似于報紙的建議絕對不會得到允許,兩位帝王都會忌憚其中的能量。
而且就算是辦了邸報,可最終的方向肯定和方醒的預想差了十萬八千里。
“要把革新之事和百姓說清楚,讓他們知道投獻的危害,還有一稅制的展望,最終把百姓爭取過來,讓那些人被孤立,要么隨著大潮走,要么就被大潮擊破。”
爭取百姓,這是方醒當時給朱瞻基分析過多次的招數。
“百姓不能繼續蒙昧,而邸報就是最好的啟蒙,關于大明的各種消息,權威發布,漸漸的,他們就會對大明有了一個直接的認識,然后……”
“然后就是國家概念的形成和加強嗎?”
朱瞻基微笑道。當年方醒給他說過許多這方面的事,在當時看來過于形而上,等他登基之后,才發現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當年有位老人和我說過一段話……”
方醒想起了當年那個老人說的話,他慢慢的回憶著說道:“我等世代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除去戎狄之外就是咱們……要什么族?”
這是一種驕傲!
“認同,大明需要百姓的認同,失敗感同身受,勝利舉國歡呼,千萬人如一人,則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