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貪圖永安侯府什么,她在意的是,孫女兒的性子被她寵過了頭,做姑娘倒是能稱一句嬌蠻可愛。
但為媳婦,就這性子,怕是不成。
不過若孫女兒能嫁給徐駿就不用擔心了,畢竟到時候女兒就成了孫女兒的婆婆,有女兒護著,夫君又是表哥,孫女兒即便有什么不妥也可以慢慢改。
因而同女兒提了一嘴。
陳慧雖有些不喜侄女兒驕縱的性子,不過她又不敢直言拒絕自家母親,畢竟宣國公老夫人把孫女看的比眼珠子還重。
便借口兒子的婚事她做不得主,要回去同徐懋商量。
本來是要借著徐懋拒絕的,卻沒想到這徐懋和陳慧想的完全不同,一聽陳慧遞話,頓時就十分心動。
雖然宣國公府這里已經不大指望的上,但沒關系,這不是還有方家嗎
陳玉瑤的母親是方家的女兒,這方家也是書香門第,畢竟當年陳父走的也是科舉之路,為給兒子鋪路,宣國公可是費了老鼻子勁,才給兒子定了方家姑娘。
方家是書香門第,陳母的祖父雖然去的早,不過政績不菲,死后更是被明德帝賜了配享太廟的榮光,大寧立朝也有將近百年的時間,但能被賜配享太廟的文臣武將,不會超過三十人。
可見方家祖父的政績。
方父雖然中庸,但也是正經的二甲進士,只是他自己不適應官場的那一套,雖有功名,但并未入朝,而是做了一名教書先生。
別說,他還真的挺適合教書,如今已經是白鶴書院的山長,桃李滿天下。如今朝中不少官員,即便不是他的弟子,但多少也都在白鶴書院求過學。
其他不說,就這份人脈,就讓人眼饞。
方父膝下子嗣不多,嫡女更是只有陳母一個,偏生還早早的沒了,留下一個女兒,方父自然憐愛萬分。
十分疼愛這個外孫女兒。
雖說因陳慧的關系,方父那邊也指點過徐駿。
只是再如何,徐駿也只是外人。
徐懋早在兒子第一次成婚的時候,就已經想過的,只是阿瑤和徐駿年歲相差頗大,足有十二歲。徐駿可等不起,只能作罷。
如今這不是老天送來的緣分嗎
陳玉瑤及笄,到了成婚的年歲,兒子馬上就要喪妻。
沒考慮多久,徐懋就應了下來。
不過劉家大姑娘如今還在,兩家便也只是達成了口頭上的默契。
只等著劉家大姑娘人沒了之后,再做約定,妻孝過去,再走程序。
放到現代里,
這一行為自然讓人唾棄不齒,放到古代這里,卻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
甚至劉家那邊不也在盤算嗎
劉家大姑娘是被精心教養出來的,再者劉家如今情況不大好,她也已經同娘家那邊商量好,雖然說她的嫡親妹妹不愿意做續弦,進門就給人做后娘,即便是親外甥也不行。
但家里除了嫡親妹妹,這不是還有好幾個庶出妹妹嗎
再者,劉家大姑娘也有私心。
相對于嫡親妹妹來說,她更愿意庶妹進門,畢竟若是嫡親妹妹的話,將來若是有了孩子,到時候她已經沒了多年,都是劉家的嫡親外孫,難保劉家不會偏幫。
而讓她對嫡親妹妹下手,她也實在不忍心。
剛好嫡親妹妹不樂意,她倒是不用為難。劉父倒是有些不滿,不過被劉大姑娘和劉夫人給勸下了。
畢竟對他來說,倒是沒太大差別,都是自己的女兒。
嫡女也行,庶女也罷。
只要永安侯世子的續弦是自己女兒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