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是什么
少年人圓圓的黑眼睛仿佛會說話一般,此刻正向女人提出這個問題。
這讓陳菲不由莞爾,也是,這個年齡的少年人距離死亡還很遙遠,他們的腦瓜已經被學習塞滿,唯一剩下的空檔還要應對理想或者酸甜的戀愛,亦或者是家庭和師生、同學之間的關系,哪兒會有考慮遙遠的彼岸呢。
她娓娓道“臨終關懷就是在病人的生命進入最末端的時候,為他們從身體到心靈,從社會到精神上的全面支持和關懷,簡單地說,就是盡可能讓他們在最后一路走得平靜,沒有遺憾。”
說著說著,女人有些恍惚,似乎穿透滂沱大雨,看到了那一日做下決定的自己。
女人名叫陳菲,她生長于一個典型的齊魯大家庭中,家里親戚多,聲音也多,難免會忽略她這個小丫頭的聲音。
比如當她幼時在集會上看到一條小黃狗想要把它帶回家的時候,就被父母親戚們以養不下、照顧不來為由拒絕了。
其實這個事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這世上有幾個小孩能夠在第一次提出養寵要求的時候就能被答應的呢,但陳菲莫名就有了那么點執念。
她也覺得自己挺幼稚的,但是人有時候就是會被圈在一個小小的念頭里面,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想要。
然而,因為陳菲的父親對動物的毛發過敏,所以即便是工作經濟獨立后,陳菲也沒能將心愛的小狗狗帶回家中,她原本以為和狗狗的緣分可能會在她結婚或者搬出去住之后才能續上,直到她看到了一則求助的報道。
泉城的一座寺廟主持長期自費收留和照顧著城市里無家可歸的狗狗們,而現在,隨著狗群數目的增多,他漸有力不從心的趨勢。
而更糟糕的是,他已經老了。
年老的身軀和逐漸衰減的精力讓他在照顧狗狗們的時候有些手不應心,于是他聽從了媒體人的建議,向社會尋求幫助,征集一些志愿者。
當然,他也很歡迎有人能給這些小狗一個家。
于是,陳菲去做了志愿者。
不得不說,這個過程讓她有了更多的感悟。
她以前對狗有極其深刻的刻板印象,覺得它們熱情陽光,就如同一個個暖融融的小太陽一般。
然而,現在她知道每條狗都有它的個性,它們并不全都是親人溫順的,每條狗在被帶到這里之前都有一個悲傷的故事,而初來乍到的陳菲顯然很難走進它們的內心,在這個過程中,她難免生出了幾分挫敗。
而且,實際上的養犬生活,不僅僅是和狗狗快樂地奔跑玩耍,而是和永遠掃不干凈的糞便、狗毛、散落一地的狗糧以及滿身狼狽的洗澡時間相伴。
當看到好不容易洗干凈的一條狗狗,在你背過身倒水的時候撒著歡撲入沙地時,陳菲第一次感覺到了崩潰的感覺。
“但總體來說這個體驗還是很不錯的,雖然志愿者沒有工資,但是我們包素齋。那兒的貓貓狗狗打理起來有些累,但風景空氣都很好,就當是鍛煉身體清理腸胃了,更何況我在那里遇到了我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