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鬧,”楊廷和訓斥道“你身為朝廷命官,為君分憂解惑乃分內之事,豈能心存憊懶,陛下今天還問過你,過些日子去御前請罪。”
楊慎雙拳緊握,心中滿是不甘。
陛下,朝政從小到大,只要與父親講話,對方的口中就離不開這個。他還記得自己中狀元那日,當他欣喜若狂地想要去給父親報備,然而楊廷和之淡淡看了一眼,緊接著就入宮處理政事。
有些時候,他真想問問父親,自己到底要取得什么樣的成就他才能正眼看看他的兒子
對于楊慎的憤懣,楊廷和似乎一無所覺,在走之前又道“我知你插手了冼道士在京中所為,倘若真那么閑,不如去做幾篇文章,也好過像現在這般無所事事。”旋即轉身離去。
楊慎被父親嘲諷,心中愈發不甘,直接推了酒局,獨自外出,尋了家茶樓坐下發呆。
好巧不巧,茶樓說書的正講著經典小說石點頭中的選段朗空縣貞女殲仇,講得是朗空縣里一位姓侯的女子,因為家中與一富戶因田產爭執,結果父母雙雙被害,自己也被奸人玷\污,在臥薪嘗膽,將奸人送進大牢侯。自己覺得心愿了卻,不愿以殘破的身體茍活于世,最后撞柱而死的故事。
故事本身就離奇,又有幾筆香艷描寫,聽得眾人如癡如醉,在講完之后紛紛贊嘆侯姑娘貞潔烈婦,并要求再來一遍。
楊慎本就心氣不順,又聽到最不喜歡的東西,更是升起一股無名火,直接開口嘲諷,“什么勞什子烈婦,把人寫死不過是滿足了你們那點見不得人的心思。”
幾個書生被罵,有些掛不住臉,反駁道“侯姑娘為保清白自盡,怎么就不是烈婦了”
楊慎冷笑一聲,“我問你,這要是個男的,報完仇之后你門還會鼓勵人自盡嗎,估計不光不會,還會以父母的名義加以挽留,呸,什么玩意兒”
書生氣得跳腳,“你你你這都是圣人倡導的朱子有云”
“少跟我提那只扒皮老狗,聽見就晦氣”楊慎不耐煩地打斷。
楊慎本身就不喜歡程朱理學,雖然是個儒生,卻幾次三番的公然批判朱熹為人,他身為京城赫赫有名的太子黨,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兒子,別人就算知道也不敢說些什么
聞到此言眾人都驚呆了,沒想到這世間竟然有讀書人對圣人這么不恭敬,幾個學生當時就站了起來跟楊慎理論。
在耍嘴皮子方面,楊慎這輩子還未輸給過任何人,成功將一幫廢物罵到抬不起頭來,之前在父親面前受的氣,總算是消了。
臨走之前,有幾個依然不服,便追問楊慎叫什么名字,住在哪兒。
在京中橫行無忌,當慣了太子黨的楊慎,大聲報了姓名住址,讓對方盡管來找,旋即便瀟灑離去。
而在他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兩個精壯男子互相交換了下眼神,立刻起身跟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