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完拆遷的問題便好辦多了,跟冼如星預想中的一樣,在知道朝廷打算修外城賣地段后,不少商賈巨富都心動了。
京城如今發展得一年比一年好,隨之而來的便是城里房屋商鋪越來越貴,要是真能在新城里便宜買上一些,就算自己不用,送出去出租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然而當他們去問價的時候則有些驚呆了,誰也沒想到,這外城的地段雖然相較于城內便宜許多,但依然遠遠高出大家都心理預期。
這、這跟搶錢有什么區別
面對群情激憤的商賈們,負責此事的王瓊雖然面上云淡風輕,心中其實也沒底,于是私下去找冼如星商量“你說咱們這么定價是不是不太好,萬一那幫人聯合起來都不買,這事兒不是瞎了,到時候上頭怪罪下來”
“王尚書,這么大個事兒,就算貧道想全攬在身上,朝廷也必定不會同意啊。”冼如星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知道對方這是想讓自己放話擔責,暗罵一句老狐貍便笑嘻嘻地打起太極。
見冼如星不上套,王瓊訕訕笑道“當然、當然,你看我這也沒說什么,主要這么多雙眼睛虎視眈眈地看著,要是辦不好咱都面上無光是不是。”
冼如星搖頭,“就這個價,一份都不能少。咱們現在主要就是南邊和東邊兩個地方開商鋪,全指著這些回錢呢,現在已經是最低了,再少,那么工程款項沒辦法集齊,到時候就得跟朝廷要錢,這可比從百姓手里拿要難多了。”
“這樣吧,你可以先跟商戶們透露一下,這里面的錢有的是要修路的,到時候他們門口的路會跟石板路差不多,纖塵不染又平整,稍微機靈點兒的自然能反應過來。”
“反應過來什么”王瓊納悶道。
冼如星解釋“對于外城的而言,競爭對手并非是身邊的戶主,而是內城那些店鋪,假如說真有一個好環境,那最后內外商圈倒掛也不是沒可能的。”
王瓊點頭,接著又反應過來什么,好奇道“既然如此,只有東、南兩面作為商圈豈不是太可惜了,不如把四面都賣出去豈不更好。”
“物以稀為貴,如果那樣反倒不好要價,再說了南城東城關廂本就是人口稠密的地方,百姓也習慣從那兩個門出城,”冼如星搖頭,“再說了,剩下的也有其他作用,你像西邊,按照最開始的城建,除了要安置其他地區遷移的百姓外,還打算多修建些個人才公寓、額,也就是廊房。”
此時的“廊房”大意就是現代的公租房。公租房這種東西起源于唐代,當時長安洛陽寸土寸金,于是朝廷出資,專門圈起一塊地方租賃。最興盛的時候是宋朝,畢竟當時的汴梁房價不是一般的貴,像大文豪蘇軾的弟弟蘇轍,一生也算官運亨通,結果最后也沒在首都落戶,臨死前于二線城市許州買了個屋子,興奮得作詩道;“平生未有三間屋,今歲初成百步廊。”
明朝因為開國初期,戶籍制度尤為嚴格,所以除了江南地區,其他的到還沒有像宋朝那么變態。但隨著商品經濟的日益繁榮,最近也有愈演愈烈之勢。京城的廊房最早是由朱棣建立,當時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小房即使是販夫走卒也能租的起。
不過雖然有公租房,卻沒有像宋朝那樣合理的公租房制度,朝廷對廊房的管理非常粗疏,既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也沒有相關法律。就連收租也是從廊房里隨便選一個,指定為“廊頭”,由他們負責。時間久了,廊房這種地方難免被權貴惦記,于是收租愈發困難。甚至曾經有個廊頭因為收不到房租,害怕無法像朝廷交代,自掏腰包倒賠租金,最后鬧到家破人亡。
于是在考察完所有之后,冼如星打算推倒城內的一些廊房,將人們遷居到西邊外城,再由朝廷專門管理,如此一來每年租金也是筆不小的收入。
“那推倒廊房后,城里剩下的地方干嘛,繼續賣地嗎”王瓊繼續追問,不自覺地被女道士描繪的藍圖吸引。
“什么都不做,多種些花草樹木吧。”冼如星嘆了口氣,這個時候雖然有不少能工巧匠,但城市建設還并未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當時設計北京城的時候就存在不少隱患,比如說建立公租房,為了省錢竟然直接建在溝渠旁邊,如此一來每天大量生活垃圾倒入溝渠,城中積水有這很大一部分原因。現在把人趕走,之后哪怕不管了都能緩解很多。
至于最后的北邊,在與有多年軍旅經驗的楊一清商量后,冼如星打算將京城一些兵馬衙門遷到那里,一來離皇宮最近,若是有事能及時調度。二來無論是滿人還是蒙古人,想要打北京城都要從北邊過來,如此可以更好的拱衛京師。
除此之外,冼如星還想在這兒建公園建廣場建劇院,好歹也豐富下百姓們的精神世界。
以上說的這些要么不賺錢,要么資金回籠慢,所以賣地的錢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