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若母。
長孫皇后沉默,長孫皇后在沉默中
笑了。
“娘親自然知曉此話為假,你若有一朝執權為天下之主,怎忍心殺愛子,傳國于晉王。”「1」
長孫皇后看向李世民,笑得溫柔,卻笑不達眼底“陛下,若仙幕所言為真,您立承乾為太子,而復寵愛魏王,嫡庶不分,禮數有逾于承乾,至此亂象,妾以為諸王目光所及不過一隅,還是在過于局限,不若下放地方體察民間疾苦,為國分憂為好。”
李世民震驚,啞然道“觀音婢忍心”
長孫皇后冷漠臉“嫡庶不分,禮數有逾,易有亂象,陛下自當深省。”
她現在算是看出來了,她若真的去世,她的李二陛下,真會如小寡夫一般做溺寵嫡子嫡女之事。
李二“”
李二委屈,李二覺得長孫氏說得有理,李二不敢反駁,李二贊同。
去他的并不之官,都給朕下放到地方去,省得為禍中央
于是,三言兩語之中,李世民決定收回諸侯王身上可以不去封地的特權。
只能說李二陛下還是太自信了,錯誤的認為自己是能掌控全局的棋手,最后在棋子身處世事中做出的應激反應中雙雙翻車。
不過棋子們應急真的沒反應錯,在李唐后面的無數歷史證明,老祖宗開辟的登基套路就是會被后輩延續下去。
唐朝皇帝登基真理唐朝太子沒法依靠太子的名頭輕輕松松躺贏。
細數李唐王朝的政變成功的玄武門之變,則天廢帝,代唐建周,神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三庶人事件,馬嵬驛之變、永貞內禪,唐敬宗被弒,仇士良、魚弘志矯詔立武宗,椒蘭殿弒君,九曲池事件,白馬驛之禍。「1」
失敗的李承乾謀反,景龍政變、張皇后,越王李系謀位事件、奉天之難,甘露之變。「1」
仰望成功范本李唐老祖宗的政變,玄武門變成了競爭上崗的表演現場,李唐的皇位繼承跌宕起伏,太子直接就成為高危職業。
太子底下的臣子和弟弟妹妹虎視眈眈著皇帝之位。
太子為何可以名正言順登基不就是早出生了一點點嗎怎么就你這一支做了皇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老規矩不懂嗎玄武門競爭上崗的祖訓不懂嗎
最后導致的就是,坐以待斃的人少,奮起一搏的人多。
唐朝繼承史皇帝禁衛軍和太子近衛軍在加上諸侯王私兵的三方角足表演史。
唐朝國祚289年,二十位皇帝,成功與未遂的政變將近二十次近半的皇帝通過政變或上臺,或退位,或不得善終。「1」
日常玄武門繼承法。
怎一個刺激了得。
身為玄武門政變最大的功臣,尉遲敬德可不能讓李世民有這種想法,要是真的要削弱政變的影響力,第一個被結果的人就是他。
尉遲敬德“仙幕此話未免過于偏激,若無玄武門事變,哪來撥亂反正,哪來華夏第一治世的貞觀。”
他嫌棄臉“非常之時行非常之策,反對政變之人純粹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說著撞了撞身邊的程咬金,幾乎是用生命去示意兄弟快發聲
不用程咬金,其他參與政變的臣子第一個不服氣。
他們紛紛開口道“仙幕此話確實偏頗,陛下當年所面臨困境與仙幕所展現之未來可不盡相同。而且政變是否正確不應當觀政變次數,應當與其影響比較而看。”
魏征看懂了李世民那一瞬間的游移,開口道“若能使百姓安居樂業,萬象生平,政變,又如何”
“一國之君,不可拘泥。”
李世民苦笑“漢朝開國后,有呂后干政,諸呂之亂,自此無論是東漢西漢都難逃外戚之亂。”
“未曾想朕之唐朝無外戚之亂,竟多了政變”
李世民確實有這么一刻懷疑了當年施行政變的正確性。
但也只是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