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雙手握在一起,兩人對視,只覺得頭疼,三個嫡子怎么各有各的缺點。
李治不知所措,諾諾不敢言。
李世民看他這樣子就生氣,受不住地指著長孫無忌他們道“賢才皆非蠢類,如玄齡、敬德、克明、輔機、玄成等賢才皆是人精,玩起心眼一個個比朕多,你若想與如此賢才共創偉業,唯有真心相托才能換取真心,仙幕所言之行無異于自掘墳墓,你可知”
李治著急忙慌地點頭,一大波危機感直接向他砸來,他直接小跑下去上官儀身邊賠罪。
小小的人兒明明現在沒有犯任何錯誤,卻還要為未來的行為背責,本來委屈的上官儀話都不敢多說什么了,兩人互相說著賠罪話。
就是小李治在與上官儀推讓著還抽空悄咪咪地望向被來父親點名的房玄齡等人。
父親就這么點出這些臣子的目的,他們不介意嗎
被李世民點名的房玄齡、尉遲敬德、長孫無忌和魏征等人對看過來的李治露出一個核善的微笑,一點都沒有追隨李世民的原因被李世民看出來,甚至點出來的危機感。
畢竟他們親愛的陛下說的都對不是嗎
尉遲敬德躍躍欲試,看小李治還算懂事,還有可拯救的余地,終于忍不住對小李治說道“殿下,陛下說的沒錯”
小李治看向尉遲敬德的雙目中閃耀著求知若渴的光芒。
房玄齡贊同,回憶“當年陛下還是秦王,對是否政變猶豫不決,置自己與微臣們的安危于不顧,當時臣與克明杜如誨可是連陛下召見都不敢奉。”
尉遲敬德回憶起往昔,惆悵“臣當年甚至直接與陛下說準備逃身荒野草澤。”
什么侍奉秦王,愛誰誰去
長孫無忌“”
有點不喜歡這個小外甥,但
未來之事就少計較點吧。
長孫無忌幽幽“當年吾也如此說。”
李治的小腦袋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但片刻,熟讀史書的他一下子就想到了關于貞觀政變的記載中確實寫了他舅舅曾經的話。
長孫無忌也不藏私,直接說了“當年敬德等人之言秦王殿下棄之不理,無忌便與殿下說吾也會相隨而去,不能復事大王矣。”
君視臣命如草芥,臣視君如枯枝爛葉,無外乎如此。
李世民“”
雖然知道很丟臉,但李世民不得不對李治點頭“當年禍機垂發,但朕猶豫不決,晏然不以為憂,輔佐之臣立刻散去。”
“不假。”
那是一段,現在想起來也想哭的歲月。
母逝父嫌,兄弟相殘,臣子背離。
還好,有個長孫氏常伴左右,而當他做出正確的抉擇后,臣子們也不顧危險,追隨于他。
聽到老父親也曾有這種不光榮的時刻,小李治終于扛不住哭了出聲,嗷嗷地沖過去抱著李世民就是一個痛哭流涕“父皇,兒臣知錯了兒臣當改”
本來只是過來湊熱鬧的他最后竟被批的最厲害李治委屈,李治準備多改改。
李世民哭笑不得,撫著幼子的后背,也知道這孩子的委屈。
“此乃未來之事,誰也不知是否真實發生,誰也不知未來到底如何,治兒沒錯。”
李治更委屈了,但是他還是被批了
不過小李治卻知道父皇的這話水分很大,因為就連童稚都知道仙幕講的都是他們能夠合理推衍出來的東西,這些就是未來。
李世民摸著小兒子的頭。
“亡羊補牢尤未晚。”
聲音很小,像是對自己說,也像是對小兒說。
仁孝之主,并非賢明之主,君主弱勢,臣子強勢,才只能賣弄權術。
這三個孩子的性子,還能補,還能補。
當然,很多時候枕邊人解決了,臣子們的問題又會來。
比如上元二年李治風眩癥愈加嚴重,欲禪位給武皇讓她攝政,卻因宰相不允而停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