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又明前一天晚上回去之后讓家里的仆人給盧鈺這個表姑夫說了宋聲畫的圖紙的事情,盧鈺本來因為這件事情焦頭爛額的,聽說有可能設計出一個巧工解決眼前的問題,他想立刻見一見宋聲。
不過考慮到已經是晚上了,就把時間定在了第二天上午。
第二天宋聲上午課還沒有上完,就被梁又明拉到夫子那請了個假,然后去了縣令府上。
盧鈺今天本來應該去衙門當值的,但只是點了個卯就回來了。
他怕上午宋聲過來的時候他不在,專門把上午的時間空了出來。
崔夫人在一旁陪著他等,丫鬟送上來一套茶具,她一邊煮茶一邊道夫君,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學子身上,是不是有點草率了
昨天梁又明派仆人過來說起此事的時候,特地拿了那張圖過來。
圖上畫的含糊不清,雖然有些地方用小字標注了,但看起來依舊不怎么靠譜,崔夫人有些擔心。
盧鈺嘆了口氣,說道不管怎么樣都得試一試,若是真的能解決問題,陳王和皇帝這邊兩頭都不用得罪了。
如果他為了黎明百姓上奏皇帝,說陳王勞民傷財,讓幾條性命無辜枉死,難免會給陳王扣上一個殘暴不仁,無情無義的帽子。
皇帝就算痛心疾首,對陳王施以懲戒,也不過是削減俸祿,減少封地面積罷了。可卻會因為自己的兒子做出這種丑事,讓他面上無光,少不得要遷怒于他。
這種事出力不討好,處理不好就是兩頭都得罪的事。可又不能讓他放著百姓們的生死不顧,服徭役的民夫的命也是命,著實讓他為難。
本來盧鈺都已經寫好彈劾的奏折了,卻峰回路轉,聽到梁又明跟他說也許有別的方法可行。左右不過試一試的功夫,萬一不行他就把折子遞上去,要是行的話那就更好了。
宋聲和梁又明到的時候盧鈺剛喝完一壺茶,看到盧鈺,梁又明先是跟表姑崔夫人問了個好,然后又跟盧鈺介紹道“表姑夫,這便是宋聲。”
宋聲行了個書生禮,縣令大人。
盧鈺抬頭看了宋聲一眼,這是他頭一次見宋聲,卻不知道為何覺得這人有點眼熟。
不過這會兒也不允許他再往深處想,看到宋聲過來,他
直奔主題道“宋聲是吧,本官是新任鳳坪縣縣令盧鈺,找你來的目的想必又明都和你說了吧
宋聲點點頭,道“嗯,梁又明已經跟我說過了。”
行,那本官就不廢話了,你的那個圖能仔細說說原理嗎東西能否做出來是否可行宋聲把圖紙拿出來,在桌子上平鋪開來,說道“大人請看,這個地方是一個軸承,需要鐵匠來
用鐵塊打造,還有這一處,需要做兩個四方形的塔臺,中間用木條斜撐固定。這兩個塔臺做好之后分別放在河兩岸,將其底部埋入地下中固定好,再在兩個塔臺中間穿過繩子,通過軸承拉動繩子穿成兩道,把要運輸的圓木綁到下面那道繩子上,讓圓木剛剛挨到河的冰面,利用冰面的光滑性,用力在河對岸拉動另一根繩子,這樣木頭就能緩緩移過去了。
說完后他又補充道,這樣就能保證不論冰面的冰結的是否堅固,都能夠承受圓木和人的重量,安全的把圓木運過去。
盧鈺雖然是出身名門望族,但他身上的功名可都是實打實的考出來的。名門望族的底蘊深厚,藏書也豐厚,受教育的資源不知比寒門學子要強上多少倍。
宋聲這一些話解釋完后,盧鈺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具體原理他大概知道了,按照這個想法,這個裝置如果做出來,也許眼前的問題就能解決。
只是他不太明白,這個塔臺和軸承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