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很快,去年今日他們的粉條廠才剛開始籌備建廠,經過一年的時間已經經營的如此紅火了。
大概是換了個當官的管轄地方,又因為粉條廠帶動了周邊不少小生意,附近的老百姓手頭開始松泛些了。
廠子里面的工人一開始去了之后掙的錢都舍不得花,一年下來也攢了不少。有了余錢就上多打打牙祭,這就催生了粉條廠附近許多小吃攤出現。
不過半年的時間,小吃攤擺成了一條街,宋聲并沒有制止這種行為,而是派了專人來管理,維護治安,還搞了個小吃一條街。
如今過年了仍舊有許多人在那里擺攤,城里的人年后也都回去逛一逛,慢慢的就形成了一個自然的經濟圈。
年后初五,宋家村。
張杏花終于收到了宋聲和陸清從肅昌給他們寄來的粉條,因為寄的量多,年底跑商隊的也少,就走的驛站寄的。
這么一來就在路上耽擱了許久,年前寄的,年后初五才收到。
如今老宋家住的是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過年了除了家中走親戚的,剩下在村里頭閑著嘮嗑的都會跑來宋家說話。
宋聲如今可是知府了,寄到驛站的粉條都是有人專門送過來的。彼時張杏花和大兒媳婦兒林氏正在家里陪著村里人聊閑話。
這時候有人過來,還不是家中的親戚,大家都很驚訝。
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在外面當官的宋聲專門給家里人寄回來的東西。
村里人都沒見過粉條,上次寄回來的那一點還沒怎么吃就沒了,別人就更沒見過了。
看到張杏花拿了那么大一個布巾包著的東西,大家都好奇問“杏花嬸子,你們家三郎這是給你們寄什么好東西回來了”
張杏花自然是知道寄了什么的,書信是年前收到的,寄信要比寄東西快,信里面說了給她寄了很多粉條回來。
她想到遠在外面當官的孫兒還惦記著給他寄東西,嘴角的笑容壓根就止不住。
“這個呀,保準你們都沒見過。”張杏花賣了個關子,然后把東西打開給大家看,細長條狀的東西有些硬,分辨不出是什么東西來。
“這是啥呀能吃嗎”
“當然能了,這個叫做粉條,是肅昌那邊的特產。三郎現在已經升任知府了,這是他今年搗鼓出來的東西,你還別說,上次他給我寄了一點,這東西一煮就軟,尤其拿來燉豬肉,味道真的一絕。”
張杏花越說大家越饞,有些人就忍不住上前仔細看了看,說道“這玩意兒真像你說的那么好吃”
“自然是真的,我騙你干啥。”
“杏花啊,你看這三郎給你們寄了挺多的,不如給我們勻出來一點嘗嘗,大家伙都還沒嘗過肅昌的特產呢。我們都是三郎的鄉親,這點東西他不會舍不得吧”
張杏花不是那般小氣的人,但對方這話說的不漂亮,不得她的心,況且關系也就一般,沒理由就沖著他這兩句話把東西分過去一點
。
張杏花笑呵呵的說道三郎哪是這么小氣的人,這寄回來這么多,也是想著大家伙的。就是大家人太多了,分也不好分,改天吧,改天請大家嘗嘗。
長亭渡提醒您小夫郎他旺夫呀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